Sunday, 20 September 2015

白南準~佛像也玩自拍!

白南準攝於1986年。By Rainer Rosenow @Nam June Paik Estate.

誰是白南準(Nam June Paik,簡稱Paik)?未聽過嗎?他就是被譽為「錄像藝術之父」(Father of Video Art) 的已故韓矞美藉藝術家。在其1972年的撰文中,Paik前瞻了「電子超級高速公路」的概念,預視了互聯網的出現及「全球化」的來臨。他的預言:「電視節目表將會厚過電話簿!」,看來都實現了!祗是由於有了互聯網,我們用紙愈來愈少罷了。再看他的始自74年的《佛像》系列,自拍的裝置早已存在,或許Selfie 成為流行常態,Paik早有先見之明!?


回顧這位「錄像藝術之父」

在藝術創作的方向上,往往是隨眾的人多,變革的人少,而白南準 (1932-2006)是首位將影像轉變成藝術新形式的藝術家。Paik 初期醉心古典音樂及演奏,1963年轉而開始拍攝錄像,1965年他已使用Sony推出的Portapak模擬攝錄機來拍攝,深信「錄像」是溝通互動、可塑性高的新媒介,又率先將之注入藝術及表演作品,演變成雕塑、裝置及錄像牆,不斷鑽研衛星直播及閉路效果,絕對是將科技注入藝術的先驅。



                      
         白南準與作品《電視座椅》,1968/1976。Photo by Fredrick Rosenstiel. @ Nam June Paik Estate

《電視座椅》1968  閉路錄像(黑白) 電視及玻璃纖維座椅

Paik早期經典作之一是《電視座椅》(1968) —他利用了錄像的「閉路」特點,營造一個被監視的空間,攝錄機放在頭頂,朝天的顯示屏藏在玻璃座椅底下,當有人坐下,無論是監視者、被監視者或是觀者,均無法看出所以然來,顛覆了墨守成規的思維,令作品趣味盎然。

往後,他製作了裝嵌著LCD屏幕的機械人《膠木機器人》(2002),又把搖曳燭光放進古老電視 —《蠟燭電視》(1991-2003), 刻意將科技及機器人性化。他用顯示屏或電視機砌成的Video Wall,亦能做到吸引眼球,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

《膠木機器人》2002 


《蠟燭電視》1991-2003

白南準:最後10年作品


白南準自1950年代投入當代藝術逾50多年,大半生往來歐亞美作展覽、表演及教學,可惜逝世前十年卻不幸中風,活躍的身驅從此被逼困在輪椅上,身邊的人都感受到他的沮喪及不自在。

這段黃昏歲月(1996-2006),他經常孤身留在紐約的工作室,面對的不單是死亡,還更深刻地感受到軀體身不由己。不過,他不僅沒有停下創作,反而更想透過藝術作為自己的代言人。

白南準遺產管理委員會」特別與高古軒畫廊合作,展出這段歲月的創作,讓我們憑藉作品,欣賞這位錄像大師的劃時代經典。背後推動者包括他的侄兒白田健(Ken Hakuta)  、前工作室助手Jon Huffman 、以及合作無間的學者策展人John Hanhardt。

佛像玩自拍,油畫現emoji


《金佛》及《伸手立佛》均為臨終前一年的作品,延續了《電視座椅》利用閉路電視同時錄影與直播的特點,就像監控著歲月的流逝。盤膝而坐的佛像凝視著顯示屏播放的自已,象徵此刻與過去互相對望,唯有心平氣和、本來無一物,才能消弭人與人的隔閡,展現出透過西方科技,體現東方禪宗哲學之構想。其實,佛像都是藝術家的自我投射,看《伸手立佛》中站得畢直的木佛,沒有坐下來,估量是病發後欲透過作品顯示對健康的盼望。

《伸手立佛》2005  單頻道錄像(彩色、無聲)、閉路錄像(彩色)、繪上永久顏色標記的木佛,尺寸不定


《金佛》2005  閉路錄像(彩色)、繪上永久標記的銅佛 118.1 x 269.2 x 80.6 cm



這段時期所見的四幅《無題》布面油畫均率性而為,寥寥幾筆,勾畫出賦予「表情符號」(emoji) 的簡約電視屏幕,似乎又為社交媒體作出預告。

在2005年,Paik構思了為舊式電視帶來新視覺體驗,在助手Jon的協助下,完成了同樣名為《無題》的電視裝置系列,屏幕循環播放早年與Joseph Beuys (1921-1986) 及John Cage (1912-1992)等的互動表演,讓我們可以目睹昔年的 DeCollage 前特技效果,Paik還把電視當作畫布,在它的外框及畫面四周,以迅速筆觸繪上塗鴉式的文字及面孔表情,揉合聲畫影像科技、大自然與童真,亦為錄像提供不同層次的觀賞。

《無題(繪畫)》2005 布面油畫 61 x 76.2 cm

展廳現場


《無題》2005 單頻道錄像(彩色、無聲)髹上顏色及丙烯顏料的舊式電視 44.8 x 45.4 x 51.4 cm

白南準(右二)與John Lennon 及 Yoko Ono攝於1971年。@ Nam June Paik Estate

自傳式作品 《運河街359號》

白南準與Fluxus  (有譯作:激流派)成員結緣並成為摯友,乃其人生重要一頁。1958年,他在德國遇上《4分33秒》(1952) 著名藝術及音樂家 John Cage, 該作品強調「寂靜是另一種聲音」(Silence as non-sound) 影響及Paik其後的創作。

1959年,他與Fluxus 創立人George Maciunas (1931-1978)一見如故,兩人不約而同主張即興隨心偶發的藝術,反對困在博物館裡,Paik被邀請加入Fluxus ,與Yoko Ono 及Emmett Williams等結成好友。同年他又認識了Joseph Beuys,兩人均欲透過藝術改變社會;1963年 Beuys 在Paik的首個個展中把鋼琴打個粉碎,蔚為佳話,其後多次同台合作,直至Beuys 於1986年去世。

《運河街359號》(1991) 書桌、George Maciunas 木塊、電視部件、剪報、鋼琴鑰匙、信件

萬物為逝水行過 ~Everything is in Flux。唯有藝術作品或許可把記憶留住。這個展覽也展出了Paik在Fluxus 時期的自傳式裝置作品《運河街359號》(1991), 記錄了在紐約曼克頓下城區工作室的創作點滴書桌上放了George Maciunas 的木塊,抽屜內有Yoko Ono等友人寄來的書信,櫃門內側貼著一張早期剪報,讚揚初出道的他;最獨特是被解體的電視機,猶如剛經歷了一場爆破,組件散落於牆壁及地上 ,可謂其早期顛覆性藝術之縮影。沒有當日的Fluxus,不僅是藝術家的命運,整個錄像藝術史的發展也許都會改寫。作品無疑為Paik的創作過程作了註釋。


「Nam June Paik:The Late Styles 」雖不是回顧展,但卻是這位藝術巨人在香港歷來最全面的個人展覽。沒有不看的理由!



《運河街359號》(1991)—抽屜

《運河街359號》(1991) —電視內部組件


藝術家簡介:
白南準1932年生於韓國首爾,2006年卒於美國邁亞密。韓戰期間舉家離開韓國,曾暫居香港。1949年移居日本,在東京大學完成音樂、美學及藝術史課程之後,1956年到西德深造,留德八年後於1964年再轉到美國發展。Paik的妻子是曾作《陰道繪畫》(1965)的久保田成子(Shigeko Kubata,1937-2015),兩人於1977年結婚,同是Fluxus 成員。

展覽:
白南準: 晚期風格
Nam June Paik: The Late Style
策展人:John Hanhardt

地點:
Gagosian Gallery
高古軒
http://www.gagosian.com/

日期:
 17/9 - 7/11/2015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