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眾看起來精彩感人的情節,但原來與真實不符之處也不少,如本身對Alan Turing 不太熟悉的,可能不太介懷,但假如讀過Andrew Hodges 的 Alan Turing: The Enigma這本書的讀者,便會滿不是味兒,難怪在英國這部電影也引起不少爭議。
電影情節不能信以為真
英國衛報作者Alex von Tunzelmann 特別提到電影情節中有Turing 與蘇聯間諜John Cairncross 互相包臂,前者不舉報其特務的秘密,後者替他保密同性戀者身份,全是子虐烏有,因為事實上這位前蘇聯間諜根本不屬於Turing的解碼團隊,兩人素未謀面,故此是冤枉了Turing。另外,把Turing報案被爆竊的年份由52年改為51年,亦是不能原諒的疏忽。
另一方面,片中為了要找一個反面的人物來增加戲劇效果,把 Turing 的上司 Commander Alastair Denniston 塑造成為多番阻撓的壞人,實是有欠公度,特別令他的後人很不滿。
也有認為電影把Turing 的經歷以三個時空穿插敍述,是巧妙兼引人入性的安排,然而這處理早見於1996年BBC播出之Breaking the Code 電視劇,那時亦同樣運用了三段時空交錯的處理方式,質疑「解碼遊戲」的原創性。
不叫Christopher 叫 Bombe
不過,電影雖然並沒有贏得2015年奧斯卡或BAFTA什麼大獎,只由Graham Goodman贏得了「最佳改編劇本」 獎,可說是對編劇的一個肯定 - 畢竟電影不是記錄片,在傳記電影中加添小說(Fiction)元素,才會有令人津津樂道,回味不已的片斷。
片中最令人動容的一幕,原來也是編劇精心策劃的虛構情節 - 少年Turing被校長單獨召見,通知他好友Christopher 的死訊,而Turing則壓抑著情緒,強裝與Christopher不諗熟,然後大家都知道,那部解碼電腦,己被名為Christopher,將Turing多年堆藏心底的同志之愛,表露無遺。而Turing 少年時的機智沉著,亦成了他成長後的美德。
此段情節被斥為虛構 ,原因是當時校長只是公開宣怖Christopher的死訊,而解碼電腦亦非命名Christopher, 而是the Bombe 。電影情節不能信以為真,始終是夢工場一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