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福寺「龍吟庵」南庭 - 無之庭 |
日本的「枯山水」庭園藝術,日文的羅馬拼音是KARE SANSUI ,令人聯想到中國的水墨山水畫,但其實日本的「枯山水」與中國的山水佈局大相逕庭,最顯著的分別在於它由石組、砂堆及青苔所組成,渺無「水」的觀景,而在一般中式庭園,水是命脈,缺不了。廣建於日本禪宗寺院的「枯山水」,始於日本平安時代 (794年-1185年)。應仁之亂 (1467年 - 1477年)之後,社會民間久經戰亂,追求簡約侘寂之美,「枯山水」漸成主流,而一般打理「枯山水」庭園的多為寺院僧人,亦反映日本禪宗修行者苦行及自律的生活態度。
在「枯山水」的元素中「山石」代表永恆不變,有別於易生易枯的樹木;「砂堆」代表潔淨,心無雜念;「青苔」則令山石變得溫柔,「水」則是被穩藏了的美感與追求 ~ 正因為看不到,所以令人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日本禪宗美學中一個重要精粹,就是wabi sabi (侘寂) ~遺憾及隱藏的美。
重森三玲 (Shigemori Mirei,1896年 - 1976年) 能成為繼古田織部( Furuta Oribe,1544年-1615年) 及 小堀遠洲 (Korobi Enshu ,1579年-1647年) 之後日本的「枯山水」大師,是什麼原因?
原因之一,可能是重森三玲是第一位將「枯山水」庭園視為藝術的人,而非如一般人只視之為園藝。他有先見之明,將之視為"Land Art",山石成了雕塑,大自然成為了畫布,跳出了框框,思想的領域自然擴闊了。另外,修讀正統美術的重森,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將抽象美感融入作庭中,跳出具象及形似(Figurative)的層面,倍令作品扣人心弦。加上家人到無求品自高,為堅持製作上的完美效果,重森經常不惜自掏腰包,明白要名傳後世,比斤斤計較眼前利益重要。
東福寺的南庭 |
東福寺 (Tofuku-ji とうふくじ)~是重森三玲於1939年建成的第一件庭園作品。東福寺初建於幕府鎌倉時代(1185年-1333年),到昭和年代1938年邀請了重森三玲來設計,當時43嵗的重森三玲是知名的學者及作家,深諳茶道及花藝,並經過三年走遍全日本研究「枯山水」,雖然從未有作庭經驗,但對於結合禪宗精神與日本美學的「枯山水」,是心領神會,早已掌握獨到心得。連重森自己也經常強調,東福寺是他最滿意的之作,往後約有二百件作品,都經常與東福寺作比較,盼望超越它的成就。
東福寺的南庭左邊的「五山」蓋上了青苔 |
方丈庭園-八景喻蓬萊
「方丈」是指寺院長老居住及會客的主樓,東福寺「方丈庭園」裡的石群融合了八個主題,包括「五山」、「方丈」、「蓬萊」、「壼梁」、「瀛州」、「八海」、「井田市松」及「北斗七星」,旨在表達僧人修鍊的八個階段,寓意深遠,白砂代表大海,山石代表仙島,佈局層次分明。重森不但將意境融入山石,更在構圖中加入創新的線條。以往作庭人會任由青苔自然萌生,但重森則在青苔與敷石之間塑造明顯界線,強調簡約之美,北庭的「井田市松」刻劃出線條流麗的幾何方塊,因此他更被同期的日美藝術家及收藏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 讚譽為日本的 Piet Mondrian,但其實日本傳統上早有簡約美學,稱重森為 Mondrian,既是「識英雄重英雄」,亦有導賞西方人欣賞日本庭園之美意。
北庭裡的「井田市松」 |
東庭裡的「北斗七星」 |
「光明院」的波心庭 - 同作於1939年
位於東福寺園外東面的「光明院」(Komyoin),是「方丈庭園」的同期作品。 前者是直線砂紋,這裡的砂紋以弧形為主,可見這是重森在這段時間的多方面嘗試。赤磚色的石塊在砂地及青苔上星羅棋佈,饒有氣勢。
三尊石是波心庭的重心,其他石塊都是瑩繞著的光。 |
「龍吟庵」-融匯東西方美學
作於1964年的「龍吟庵」(Ryoginan りょうぎんあん),則是重森初作「東福寺」庭園之後25年之傑作,亦是唯一全無綠意的「枯山水」庭園;縱連青苔也渺然,卻令人心醉神往。「南庭」內鋪蓋白砂,看以空無一物,重點卻是讓觀者欣賞庭園外之四季景色,以及匠心獨運的竹條圍欄;「西庭」則以「龍」為主題,海浪之白、浮雲之灰,揉合風起雲湧之氣勢;單色調突顯了和諧美,水墨山水畫的詩意盡在不言中;「東庭」以赤色的朱砂蓋地,石塊形態裊娜多姿。「南庭」與「西庭」的圍欄均飾以竹條圖案,原來那正是重森自掏腰包加建的潤飾,象徵雷電交加,山雨欲來的意境。
回顧上世紀六十年代,西方以美國為首的抽象主義 (Abstract Expressionism)正大行其道,重森的庭園也是以寫意為主,現在看「西庭」的設計,浮雕式的邊界線,也似從當時紐約流行的Colour Field Painting 尋找啓發~先定出周邊輪廓,再琢磨中間的紋理。既要保留傳統,也要去蕪存菁,創出新意,大師也。「龍吟庵」代表重森此時,似接受了大自然之轉變帶來的遺憾,亦將「枯山水」美學推展至哲學境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