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ade of NTU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s Singapore Exhibitions Block, 43 Malan Road, Gillman Barracks.
Courtesy of NTU CCA Singapore.
|
知名東南亞藝術家 漸次受重視
在視覺藝術方面,今日之新加坡晉升步伐迅速,除了受惠於政府大力注資催谷基建及藝術教育,也基於定位明確
- 它標誌著一個東南亞的藝術基地,注意不是全球,也不是全亞洲 ,並正好與日漸成為焦點的印尼、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的藝術買賣市場並肩發展。
自2007年起,融匯殖民色彩及多元文化風格的東南亞藝術在拍賣場上屢創佳績,漸受中外藏家青睞,也促使新加坡把握了這個機遇。2014年在香港蘇富比春拍中,有印尼現代藝術之父稱號的蘇佐佐諾 (S. Sudjojono)一幅《蒂博尼哥羅王子率軍親征》創下5836萬港元的佳績,拋離了其他東南亞作品,足以反映未來市場增長空間無限。另一方面,近期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買賣,有開始出現疲態的徵兆,更加強了中外藏家對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另眼相看,對於新加坡作為一個東南亞藝術交易中心,可説無往而不利。
NTU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 Singapore (NTU CCA Singapore); Simryn Gill: Hugging the Shore, 27 March – 14 June 2015, Installation view: Dalam (2001).
Courtesy of NTU CCA Singapore.
|
表演、視覺及文學藝術,樣樣要叻
新加坡政府一向以實利主義見稱,在經濟發展上想填海增地,或吸納人才資金,每每易如反掌。小國現時的表演藝術、視覺藝術、
文學藝術和社區藝術均由國家藝術理事會 (National Arts Council,簡稱NAC) 掌管,模式和英國相似,由政府注資撥款撥地,NAC 1991年已成立,初期致力將藝術帶入校園,2008年再延伸入社區,既為培養藝術觀賞者,亦同時培育藝術家,可謂雙管齊下;在興建博物館之餘,亦致力提升本地藝術家的國際地位。
新加坡政府雖然家長式,但懂得從教育著手,也不算急功近行。
早於香港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早於2001年新加坡便首度參加「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較香港還早了一屆。固然有不少人認為參加「雙威」沒什麼大不了,但畢竟這是公認歷史最悠久的雙年展,對代表國家館的藝術家來說,絕對是難能可貴的國際經驗。過往的代表如黃漢明(Ming
Wong) 2009年時還多拿了評判團特別提及獎,而何子彥 (Ho Tzu Nyen) 2011年參加後旋即被邀參加Sundance Film Festival
(2012),都可見「雙威」有助提升藝術家的國際知名度及網絡。
趕上「雙年展」的尾班車
搞雙年展亦是新加坡藝術政策重點
-繼光州於1995年,上海於1996年,台北於1998年,以及全亞洲多逾十個- 新加坡雙年展自2006年便開始舉辦,由簡稱SAM (Singapore
Art Museum) 的新加坡美術館負責推展,每隔一年邀請世界有名的策展人定出主題,每年傾注過千萬新幣。
其實,首三屆新加坡政府的定位未算清晰,到了2013年以「If
the World Change」為主題的第四屆,才由全球性演變為只針對東南亞、亞太區及新加坡,匯聚了共27位策展人及82位藝術家,進場人次在3個月期間達到了56萬。
有說全球雙或三年展等為數已經太多,但新加坡的雙年展正巧落戶於單數年,策略地避免了與以上提及的亞洲區重點雙年展撞期,加上有本土550萬人口(2014年)作為主要觀眾,若志在培養本土的觀賞者與藝術家,相信目的已達。
打造商業畫廊區 「吉門營房藝術區」
新加坡政府的另一項有意識的「群集」策略,是打造一個國際商業畫廊區,因為商業買賣始終是延續藝術生態當中重要一環。
現時的「吉門營房藝術區」(Gilman Barracks) ,便是由二戰期間的英軍營地改建,兩年內斥資1000萬新幣(USD732萬)建成,在所不惜。在政府的號召下,來自東京的 Tomo
Koyama 及 OTA Fine Arts、柏林的Arndt、紐約的 Michael
Janssen 、來自中國內地的 ShangArt、香港及上海的 Pearl Lam、馬尼拉的 The Drawing Room等10多間商業畫廊於2012年起先後進駐,一時間聲勢浩大。
新加坡政府還在區內遪入由南洋科技大學營運的
NTU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s,此藝術空間獲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支援,2014-15年度為18位本土及國際藝術家提供駐場(Residencies)計劃,透過文化溝通及研究,深化當代藝術的內涵及素質。去年剛在此完成駐場計劃的林育榮 (Charles Lim),今年旋即代表新加坡參加「雙威」,確令駐場藝術家們鼓舞,區內亦呈現活力與生氣。
Charles Lim, detail from SEA STATE video installation ‘untitled’. Courtesy of the artist.
|
NTU CCA Singapore Artist-in-Residence, Charles Lim, Sand Searcher at Art After Dark at Gillman Barracks, 20 March 2015. Courtesy of NTU CCA Singapore.
|
「Art
Stage Singapore」- 受惠於「自由港免稅倉儲服務」
至於另一項重頭戲,當然是每年一月舉行的 Art Stage Singapore - 「藝術登陸新加坡」博覽會 - 名稱知其野心勃勃。其掌舵人是熟知亞洲及藝博窺門的瑞士人Lorenzo
Rudolf。 這位Art Basel 的前總監,在今年剛過去的 Art Stage Singapore 締造了197間畫廊參與的佳績,較去年增長了40間,五天內的入場人次亦躍升至51,000人,逼近今年香港巴塞爾展進場人數接近60,000的八成半。
這個博覽會之成功,其實亦與新加坡政府一手扶持有關,最實際莫如稅務寬免 - 自2010年,政府便建設了「瑞士模式」的自由港區免稅倉儲服務,凡在區內作藝術品交易買賣,均獲免去7%的銷售稅,可說是在政策上特別開通,讓高價藝術品獲豁免稅項,力與香港一爭免稅天堂的地位。
資助及培育藝術家 不遺餘力
再說,新加坡對藝術家及團體的資助可能會令人眼紅,2013-14年新政府全年藝術支出為7220萬新幣(USD5317萬),其中3260萬新幣(USD2383萬)以獎學金、海外駐場、撥款等形式真接資助給藝術家及藝團。(註1)
如要成為當代藝術交流中心,海外駐場計劃對培育藝術家及策展人幫助甚大。去年度NAC分別與法國 DENA Foundation Artist and Curator
Residency Programme ,以及德國 Kunstierhaus Bethanien International合作,讓藝術家及策展人得以在當地著名的美術館體驗或實習。順帶一提作為參考,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每年撥款予香港藝發局,直接資助藝術團體及項目,2013-14年度的資助為港幣1億2850萬(USD1658萬),這方面大約為新加坡的七成。
不得不提,NAC藝術資助中之600萬新幣(USD442萬),純是租金方面的資助。與香港一樣都是地價高昂的城市,但明顯新加坡在文化政策上想得周到。
NTU CCA Singapore Artist-in-Residence, Tiffany Chung’s studio.
Courtesy of NTU CCA Singapore. |
夥拍英Goldsmiths College 培育國際級藝術專才
2012年開始,新加坡著名的Lasalle
美術學院又與 英國倫敦著名的美術學院 Goldsmiths’ College 掛鈎, 提供資助的藝術、設計、藝術行政管理等學位課程。Goldsmiths’ Collage 不但擁有百年歷史,且以藝術系稱著,英國八九十年代被譽為YBAs
(Young British Artists) 今日已攀登頂尖藝術家地位的Damien Hirst 及 Tracy Emin等均為Goldsmiths 畢業生。對幫助藝術系學生追上國際級水平,又行近了一步。
存在審查制度 與創意文化政策矛盾
新加坡媒體發展局
(MDA) 一向負責藝術、戲劇、表演及電影等文化產業的審查。網絡方面,針對色情、淫褻、侵權及政治批評會作出屏閉,措施固然有合理的一面,但亦與自由創作的基調相違。過往行為藝術表演經常被禁,2013年新加坡又莫名奇妙地退出參加「雙威」,均引起藝術界不滿,去年一項新的「定期執照計劃」,促使45個藝術團體於成立了一個名「藝術交涉」(Arts
Engage)的團體,聯繫業內藝術家,要求MDA取消這個有可能導致藝術自我審查的新制度,可見在網絡開放的時代,當代的藝術家會據理力爭,而過往家長式的管治將受到衝擊。
作為一個家長望子成龍,開啟子女們的藝術視野,值得讚賞;同時寄望子女賺多些錢養家,也無可厚非,但審查制度與創意文化思維勢必出現矛盾,難免會令家長覺得仔女「唔聽語」。未來新加坡的藝術之路怎樣走,有待看其政策會否順應世界潮流。
註1: 3260萬新幣的分配如下:
戲劇 25% (8.1M)
舞蹈 15% (5 M)
視覺藝術 14% (4.4M)
文學藝術 13% (4.3M)
音樂 17% (5.6M)
戲劇 25% (8.1M)
舞蹈 15% (5 M)
視覺藝術 14% (4.4M)
文學藝術 13% (4.3M)
音樂 17% (5.6M)
參考:
National
Arts Council. (2013-2014) Annual Report. https://www.nac.gov.sg/about-us/annual-report/overview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