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許方華在Chi K11Art Space。 |
韆鞦架藏Speaker與藍芽
這件名為《Process with body, water & pendulums》之裝置,主要由兩座木韆鞦架組成,人踏在韆鞦上搖盪,揚聲器會自動播放出古典樂章,韆鞦搖曳時的動力,會牽動水池舞動出波光蕩漾,射燈會將水的漣漪反映在牆上,恍似一幅流動的牆畫。「我的靈感來自名為『Harmonograph』的19世紀科學繪圖儀器,這作品的兩個韆鞦,模擬了此儀器的兩個鐘擺,分別代表高音譜和低音譜的演繹,兩者的搖動合奏出數碼音樂,水池又如畫紙般,反映出音樂的視覺影像。」許方華為作品註釋。
「我在韆鞦架下藏了Speaker和藍芽去感應搖動的節奏,每個人搖動快慢有別,所產生之樂聲也不一樣;池水之波動也可視為體內水份的外化。」換言之,作品揉合了參與者個人化的元素,雖短暫多變,卻亦增加了趣味性。
《Process with body, water & pendulums》 2016。透過身體、水和鐘擺三方和諧碰撞的過程,探索聲音與能量的微妙關係。 |
Harmonograph 的簡化版 -移動下面兩個鐘擺(Pendulums),帶動鉛筆在紙上畫出和諧的流線圖案。 |
K11 Art Foundation 幕後支持
藝術一直被認為是小眾的玩意,平常人以搵錢為上,少有閒情去欣賞。許方華的藝術,不以傳統及較易理解的繪畫為主,卻以「參與性」及「實驗性」的聲音裝置備受好評。2008年她取得Bloomberg Emerging Artist Award,邁出成功一步。這個由『Harmonograph』伸延而來的藝術概念始於2009年,2010年起曾於紐約、洛杉磯、日本及倫敦展出,但為何於至今才落地於香港的K11展覽中?
「對,這個作品停頓了四年,皆因需找合適的場地及幕後支持。各項機件的配置及測試,均經過精心琢磨,要符合安全標準,保險安排亦少不得;今次有幸重新設計,決定捨棄了讓聲音隨機出現的方式,預先選定了柴可夫斯基《Sleeping Beauty》作為樂章,令聲音效果變得悅耳。」藝術家也承認此作品既是心血結晶,亦所費不菲,全賴K11 Art Foundation (KAF) 對藝術的支持,方能令夢想成真。從許方華這個案,可看到藝術家與企業合作「雙贏」的例子。
工作人員推動韆鞦,射燈將水的漣漪反映在牆上。
|
韆鞦架下藏有揚聲器及藍牙接收器,同時接收聲音及發放畫面。
|
缺『中國元素』便沒海外市場?
2004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系』的許方華,作品探索聲音與環境、大自然及人為能量的微妙關係,可說無分國界,甚獲好評,但好些西方策展人,祗是懂尋找「中國元素」,增加作品的賣點。
「他們難以在我的作品中找到有異於西方的中國特色,如中國書畫的Brushstrokes (筆法),但我不能扭曲自己的興趣來迎合他們的需要。」談到與海外商業畫廊的合作,藝術家顯得有點無奈,因她的作品,總是慢工出細貨,與商業畫廊要求多元化好生矛盾。隨後她亦開始瞭解,作為藝術家,一切還得靠自己努力。
曾於英國倫敦Central S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完成藝術系碩士課程,又在美國UCLA修畢Design Media Art,再獲連串藝術獎項及資助,以及到海外的藝術機構觀摩、試驗及實習,但藝術家經常提及的,卻是在城大被啟蒙的時光。她修讀Sound Design,在導師的指引下,愛上艱深的科技文本和前衛的文學作品。過去逾十年,創意源源不絕,也許正與愛閱讀有關。
不以 Sound Artist 自居
平日教學之餘,許方華便以在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租用的工作室為家,同時進行多個項目的改良及實驗,例如最新版本的雙擺(Double Pendulum)系列,將鋼琴拆開,裝嵌在不斷搖動的雙擺儀器上,產生的音樂會呈現隨機及混亂的狀態(Chaotic Movement);
Piano Double Pendulum 早期版本,曾於洛杉磯 New Wright Gallery 展出。 |
另外許方華還在試驗以導電墨 (Conductive Ink)為材料的新樂器,演奏者可透過身體各部分接觸樂器的方式來演奏,這些前衛的實驗模式,令我不其然聯想起美國六十年代 Fluxus 藝術,不少前衛的藝術家在試驗嶄新的表演形式-如John Cage的無聲演奏、Merce Cunninghams 的隨機式舞步、白南準的實驗性錄像 -許方華的藝術令我感受相同的熱愛及堅持。
展覽由K11 Art Foundation呈獻 |
展覽:
「X + Y:許方華及董永康雙個展」
策展人:梁展峰
藝術家網址:
許方華 http://www.earthlinginger.com/
董永康 http://www.tungwinghong.com/p/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