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7 June 2015

艾未未 ~ 重出江湖


艾未未與常青畫廊的老闆Maurizio Rigillo (照片:常青畫廊)

友人在北京工作,是建築師也愛藝術,我游說他這天往798藝術區及草場地。「一次過看三個展覽呀,艾未未回國後22年來,在國內未展出過,今次有何特別,要去睇睇呀。」我說。

「艾未未」是一個代表反建制的名字,79年「星星美展」後不久便到美國,93年回到北京後繼續叛逆,2000年策劃「不合作方式」藝術展(英文:Fuck Off),因為行為藝術太血腥暴力被腰斬。 2008年開給持續以藝術家及維權人仕身份,在國外展覽不斷;2011年4月正欲離境來香港時被抓,關了81日獲釋,後被判以經濟犯罪,至今卻仍被禁出境。(註)

艾未未《汪家祠》2015,  2100 X 1680 X 942 cm (照片:常青畫廊)

驟眼看,今次三展之作品,都篩走了暴露社會黑幕的議題,相信是能順利開展的原因。艾未未的藝術風格融合 Minimalism 及 Conceptualism ,又玩轉 Appropriation,即是將「現成物」或「拾得物」再次創作重組,常不諱言 Marcel Duchamp (1887-1968)、Sol LeWitt (1928-2007)、
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 和 (Jasper John ( b. 1930)等大師都是他的啓蒙者。看艾從西方的觀念藝術中汲取基石元素,加以「大堆頭」的藝術手法,營造非凡感染力,令精深的中國文化變得容易閱讀,被西方藝壇譽為中國當代藝術大師之首,不純是政治原因。

唐人當代藝術中心所見之《汪家祠》(照片:唐人當代藝術中心)

買下明末祠堂,重建於畫廊

從常青畫廊進入,看到古木與新增彩繪木飾的拼合。(照片:大Wing)


人氣鼎盛的「艾未未」展覽,於兩間相鄰的畫廊舉行,為了一位藝術家兩間畫廊破牆合作,誠屬罕見。重建於畫廊的「汪家祠」,據悉是艾未未特別為展覽買下的,真箇是大手筆。祠堂現有1300多年組件,裝篏重建歷時五個月,耗盡心神皆因愛惜。祠堂建於明末,原屬汪氏家族所有,位於江西一個小村落,在文革時被摧毀祗剩下「中堂」部分,近年被古建商人修葺重建後又求售,艾未未不捨這件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建築被民間遺棄,碰巧展覽機緣,決定買下展出,讓廢棄的祠堂又從「商品」又轉化成了「藝術品」。

艾未未《二十四史柱礎》2015,
木盒、《二十四史》部分紙上文字   (照片:常青畫廊)


艾未未《水晶柱礎》2015,
水晶、紙上文字   52 X 52 X 41.5 cm (照片:常青畫廊)

艾未未《鏡子》2015,  清代紫壇木框、鏡子、顏料
262.5 X 200 X 6 cm (照片:常青畫廊)


艾未未酷愛古文物、建築及陶瓷,對中國歷史古物文化也愛恨交織;今次之古祠堂重建,可說承接著 appropriate「古董現成物」的風格,兼且語不驚人不罷休,倒如在橫樑間添加了粉色龍蚊彩漆,突顯新舊對比;柱礎壓在二十四史上,又留下溫馨手寫字條,足見對歷史審慎批判的思量;倚牆而立的巨大紫壇木框鏡子輕掃一抹油彩,刺激觀者反思求變。相比舊作把古董陶瓷瓶繪上可口可樂英文字商標、又或把漢代陶罐從半空中擲下砸碎,是否低調難以評論了。

艾未未《水晶燈》2015
桐、水晶和燈光裝置 400 x 241 x 231 cm (照片:常青畫廊)

擦身而過,難道因為不識貨?


從798稍移玉步至草場地的「前波畫廊」,還會看到另一件宏巨的Appropriation作品。貌似蟠龍的戶外雕塑《樹》,是他把經年收集的古木樹幹組合而成,由於每支樹幹的紋理樹節都獨一無二,組合之後的雕塑每棵都活現獨特性格神韻友人說:「走過時,不察覺這棵樹是一件藝術品。」Found Object大抵太平常了,有時與藝術品擦肩而過,也不察覺。為免再有美麗誤會,下次會更留神了。

艾未未《樹》2015, 樹的主幹、鋼 (照片:前波畫廊)



艾未未也偏好用水晶,除了常青畫廊的新作《水晶燈》外,另一作品則名為《水晶立方》,他借用了60年代簡約大師 Donald Judd 直接及純淨的陳述方式,把這一米立方的水晶置於展廳中央地上,這種煞有介事逼你看的手法,讓觀者聚焦欣賞水晶的琢磨工藝,然而更重要是這些現成物與四周及觀者的關係,他之前曾做過一立方的茶葉、大理石和黑壇木,相比下琢磨水晶的難度更高,隱隱透現一份事與願違的失落感。

艾未未《水晶立方》2015  水晶  (前波畫廊)照片:大Wing

大堆頭?即是大制作?!



這次前波畫廊的主題作品名為《彪》,由3025塊整齊地鋪排於地上的陶瓷碎片組成,碎片底畫上形態迴異的小老虎,每隻神態生動,趣味在於細味當中不同個性。觀察所見,艾未未的大堆頭鋪排,始於2007年德國的Documenta文獻展,當時《神話》項目把1001個中國人,以真人雕塑形式帶到卡塞爾作文化交流;2009年他又在慕尼黑展出6000個背囊書包,堆砌出控訴字句,紀念四川地震死難學生;2010年又在倫敦Tate Modern 將一億顆陶瓷葵花籽注滿Turbine Hall,2014年在德國柏林展出6000張木凳子,還有更多更多....

艾未未《彪》2014 (前波畫廓)照片:大Wing

艾未未《彪》2014 (前波畫廓)照片:大Wing


再往看在「金魔石空間」展出的《鐵樹》,簡約風格延續著:全室地面約有一半鋪上一格格的鐵草塊頭,每塊由三棵小鐵草組成,堅硬的質感與黃色的空間構成一股頑強的張力。天花頂隨放了幾個略大於實物的《不銹鋼衣架》,令人聯想起他將衣架用鉗子簡單扭成Duchamp輪廓的舊作,衣架雕塑高高在上卻露出不安之感。小小的畫廊,瀰漫著警示的氣氛。


艾未未《鐵草》2015  鐵(照片: 魔金石空間)

艾未未《鐵草》2015  鐵(照片:魔金石空間)

艾未未《不銹鋼衣架》2015  不銹鋼(照片:魔金石空間)


逆向思維令艾未未常以與別不同的視野觀察中國社會,藝術手法上把活草變成鐵、衣架變成雕塑祗是當中一二;在維權議題上,他是否繼續堅持?從其中一陶瓷作品《帶花的自行車藍》可看出少許端倪,作品可視為艾未未本人對失去自由提出的控訴,他在Twitter寫: 從2013年11月30日開始,每天早晨,我在草場地258號工作室門外的自行車車藍中放置一束鮮花,直至我恢復自由旅行的權利...


艾未未 《帶花的自行車藍》2014 陶瓷 (常青畫廊)(照片:大Wing)

工作室門外原場實物 




(註)艾未未資料:

艾未未生於1957年,是著名詩人艾青的兒子,反右期間隨父母流放至新疆16年(1959-1975),78年入讀北京電影學院。79年的「星星美展」佔領了北海公園,與當時在中國美術館裡的建制派對著幹。81年到美國紐約留學不久輟學,在美國期間掌握西方藝術語言 ,93年回中國後,94-97年出版過地下藝術刊物「黑皮書」、「白皮書」及「灰皮書」;99年設立工作室,從事建築設計;2000年在上海策劃「不合作方式」藝術展。 2003年,與瑞士Herzog & de Meuron 建築事務所,合作設計北京奧運體育館「鳥巢」,2008年開始更積極爭取人權,持續以Artist-Activist 的身份,參與社會運動:包括楊佳事件、四川地震豆腐渣工程,在網絡揭露及批評貪官污吏,接著其博客文章在國內被滅;2009年8月為譚作人審訊作證,在成都半夜被打至頭破血流。2010年末,隨著茉莉花革命在北非爆發,中國網絡言論自由更加收緊。2011年4月正欲離境時在北京機場被抓,關了81日獲釋卻被禁出境至今,只能透過遙控國外者辦展。艾未未作品在國內其實也有展出過,包括2003年廣州三年,不過此為群展而非個展,而2009年1月北京草場地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之「艾未未:紐約1983-1993」展出他八、九十年代攝影舊作,並非新作。

三展詳情:

1) 展覽名稱:艾未未

展期:2015年6月6日班9月6日
地點:唐人當代藝術中心、常青畫廊 

2) 展覽名稱:彪 艾未未 (Tiger Tiger Tiger)

地點:前波畫廊
展期:2015年6月13日班8月13日
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D座
http://www.chambersfineart.com

3)展覽名稱: AB型

展期:2015年6月8日班8月6日
地點:魔金石空間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东街 
http://www.magician-space.com












Monday 8 June 2015

廣州兩個 Site-specific Art shows: 時代美術館與鏡花園



(一)廣州時代美術館:Roman Ondak 的 Participatory Art


廣州時代美術館位於密雜舊區一幢新廈的頂層,站出陽台可遠眺城市的變遷、以及新舊交替的風貌;美術館小休重開之日,請來了風格前衛獨特的 Roman Ondak 為展館揭開序幕。 Roman一向不拘泥於成品的形貌和媒體,反而更重視如何為觀者創造參與的機緣,透過 "collaborative creativity"(協作式創造力)一齊享受箇中創造的過程,藝成品最後是一件物品、一幅繪畫、抑或行為表演?藝術家看來不太在意。


Roman來自中歐的斯洛維尼亞(Slovenia),是首次來到中國展出。Participation 一書 作者Claire Bishop 指出Participatory Art 拉近人與人的聯繫,對於一些前共產國家,在資本主義體制下信仰真空,繼續維繫社區的和諧,尤具意義,此種看法,可為Roman Ondak作品背景,多了一個註腳。


「腳本」由藝術家與親人好友同創作


聽著Roman 的口述,他的父母、太太Maja、兒子Adam和Martin,以及好友都有參與,完成了闡述美術館不同角度的20件簡單素描,這些名為「腳本」的作品,分置於展覽廳每一個角落,與館外的景物開啟了對話,也像一套電影的腳本,貫穿整個展覽,體現出策展心思。

《腳本》Storyboard 2000/2015


《腳本》Storyboard 2000/2015


本地二手市場搜羅的門把手


幾件與門扉有關的配件如把手、門扣及液壓閉門器,展示於時代美術館逾萬尺牆壁白茫茫的藝術空間,異常空白之餘,卻蘊含不尋常的懸疑趣味。曾被進進出出者觸摸過的平常物,都重新成了美術館的靜物,讓觀者去尋回時間與歷史的軌跡。此概念取自Roman 1990年代末期在家鄉的一個創作,今次展出的門柄及配件,全都是從廣州二手市場撿回來的80年代舊貨,體現了為地域區別而滲入的本土元素。

《門開着》Leave The Door Open 1999


《之間》Within 1998


《打開角落》Open Corner 1997

《交換》創造與觀者交流機會


表演者每天進場,都預備好一份要跟別人交換的個人物品 -倒如是一條繡花手帕、一只丟失了另一半的手套。他需要主動打開了話匣子,游說觀者跟他交換身上一件物件。最後兩個互不相熟的人因此而交換了不單一件私物,同時也分享了可貴的閱歷、思念與回憶。



《交換》Swap 2011

《後窗》邀觀者介入 窺察身邊事物


希治闆經典電影「後窗」輪椅上的男主角占士史釗域從相機的長鏡頭偷望,疑似發現了鄰居一宗謀殺案。藝術家Roman 像編劇,引領觀者進入這個重組的創造過程,追蹤蛛絲馬跡,激發了對週遭事物的好奇心。美術館對面的樓房密密麻麻,人與人之間的鴻溝卻隨經濟發展變得愈大,Roman讓觀者從虛構的電影想像跳回現實,嘗試拉近城市人之間的疏



《後窗》Rear Window 2010


展覽中不乏更多小場境、小物件和小工具,邀請觀者成為參與者,又將觀念性的語境,注入本土及地域元素,可說是一個令人驚喜的展覽。

展覽:Roman Ondak: STORYBOARD 羅曼歐達科:腳本

日期:至 2015年6月21日
Website:
地址:
廣州市白雲區黃邊北路時代玫瑰園


(二)廣州鏡花園:Olafur Eliasson 我們始終形神一體


丹麥藝術家Olafur Eliasson名字較Roman Ondak 響噹噹,平日他奔走於成長地冰島及工作室所在地柏林,作品以鏡子、燈光及顏色作實驗,運用大自然的素材、景觀,以及身處城市面貌,塑造出教人意想不到的場境或裝置,為剎那存在的空間譜奏出新的體驗樂章。 最廣為人知的經典之作莫如在倫敦泰勒美術館Turbine Hall 展出的 The Weather Report (2003-2004),當中他營造了一個瀰漫昏黃及薄霧的展廳,代表著太陽及蒼穹之變面,引發人類對自然生態的回應,蔚為佳話。


鏡花園Art Space

園外的大自然林木
Olafur 來到中國展出,第一站是2010年到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第二站是2011年到蘇州的文人園林:留園及網師園,第三站現在來到了廣州維他命藝術空間位於番禺區的「鏡花園」。Olafur 視「鏡花園」為一個活著的美術館,展出作品該與周遭環保生態共生共存,即所謂形神一體,特別構思了多件與四周園林產生對話的嶄新裝置。

《你的環形現在》Your Circular Now 2015

《自環形》Self -loop 2015
《你的環形現在》透過折射把周圍的綠林擁抱在懷,令人神迷及忘我於迷幻的境界;《自環形》利用三面鏡子配合「借境」巧妙的園林美學概念,令觀者體味自身的多角度奇觀;橙色又在《單色房間》中帶來視覺的淨化效果,猶如輪廓分明的黑白照,讓觀者聚焦於平日忽略了的景物,與小石屋外的綠林又互相輝映。

《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 1997
《時間放大器》則找來12塊來自冰島、被經年風化磿滑了的黑石,來象徵一年裡的12個月,它們排列於漂浮過五湖四海的浮木上,當中一個呈現多面倒影的水晶球取代了其中一塊黑石,代表著當下的時月,暗裡督促觀者審視自身與大自然未來的關係。

《時間放大器》Time Amplifier  2015




 

展覽:Olafur Eliasson We have never been disembodied  我們始終形神一體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日期:至 2015年7月12日
Website:
地址:
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農業大觀園 (四海馬術)內
開放時間: 周三至周日: 11am-6pm


Thursday 4 June 2015

王國鋒--- Memory 1989 (記憶1989),2011作

王國鋒(Wang  Guofeng) 是少數以政治作題材的北京藝術家。早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96-98年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及美術史系學習,2006年起棄國畫從事觀念攝影,作品《記憶1989》於佳士得2015春季拍賣會以HK$262,500 (USD34,020) 成交,超出估價兩倍有多。

作品是雙聯作,遠看左右兩幅相同,似是朦朧橫線繪成的抽像畫。

王國鋒《記憶1989》彩色噴墨照片、裱於鋁版 (雙聯作)每幅: 199 X 148 cm 整體: 199 X 296 cm

其實此藝術創作,承接運用新聞照片及錄像改造的手法,演繹大時代個人的疑惑,《記憶1989》的焦點當然就是89民運,將當中歷史新聞錄像片段,微縮後逐格以照片方式重現,創作徘徊於客觀描述與主觀取材之間。作為藝術觀賞者,你會視之為撕殺過後血肉朦糊的屠城,還是一頁怱怱一瞥歷史碎片?


坦克、學生領袖等


學生領袖等

趙紫揚、李鵬、解放軍等


Monday 1 June 2015

從六四想起798藝術家「高氏兄弟」

89現代藝術大展之槍聲,揭開了六四的序幕?


高氏兄弟:高兟(右)和高強(左)曾參與89大展。

1989年2月5日,北京中國美術館正要舉行一個史無前例、集合行為藝術及裝置藝術的「89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可惜開幕不到三小時便被叫停,原因是什麼呢?首先是當日大部分行為藝術作品,並没有獲得許可 -有人擺攤賣蝦、有人當眾洗腳,有人蹲著孵蛋,亦有邊行邊撒避孕套、還有些披麻戴孝來哭喪,都帶著反建制和反傳統的叛逆氣息 - 而高氏兄弟大膽觸目的充氣裝置《子夜的彌撒》,放了在門口最當眼的位置。

《子夜的彌撒》,1989

那年分別33歲及27歲的高兟和高強,因為展覽由家鄉山東濟南來到北京。這件前衛的雕塑裝置兼具了抽象性與荒誕感,雌雄合體的型貌同時具備了男女性徵,卻又似祭壇中被供奉的神像,天花頂還堆滿避孕套,擺明對被壓抑的自由、性慾及暴力作出控訴。

真正令展覽即時被終止,是由於其中一位藝術家肖魯,突然對準她名為《對話》的裝置作品接連開了兩槍,嚇得官方即時把大展關閉-難怪因此令不少學者認為,這個藝術大展深具象徵意義,似是預告了六四的發生。(註)

國內低調  國外揚名


自89年至今,高氏兄弟是國內少數作品具政治理念的當代藝術家。

他們的工作室座落北京798,卻低調得沒有門牌,祗供預約者參觀,原來自2007年起,其展覽多在神秘地點舉行,而非在工作室之內。為防高氏兄弟作品太出位,有一段時間國保還派出公安,把守著工作室的大門,禁止兩人向公眾展示作品。為此,高氏兄弟還拍低了一幀充滿黑色幽默的照片,揶揄可笑的當權者。

公安在高氏兄弟工作室門外。


工作室沒有門牌號數。

無頭雕塑 引為佳話


高氏兄弟屬於在文革(1967-1977)成長的一代,作品呈現愛憎分明的政治取態,雕像《下跪懺悔的毛》 是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當年展覽時,為避免官方到其工作室突擊搜查,他們故意將雕像的頭與身分開,緊急時便把頭藏起來,才能避過風頭,一時引為佳話。銅像如真人一般大,暗示領導人需要為過往歷史作出真誠悔過  - 高氏兄弟的父親在文革時被批鬥至死於獄中,幾兄弟少年時留下深刻烙印,身受其苦,難怪作品如此尖銳地控訴文革的遺害。


《下跪懺悔的毛》,2009
銅,雕塑

《槍決基督》  諷刺扼殺宗教自由


另一件作品《槍決基督》同樣大膽批評文革時代的專權暴政。六個形神昭彰的銅塑,排成同一陣線,用槍瞄準了手無寸鐵的基督,欲將他處決。在1949至1976年毛澤東統治下,只大搞個人崇拜而沒有宗教自由,不過,作品在狠狠批判之餘,同時流露了藝術家的人道精神 - 站在劊子手身後的第七個毛澤東,竟茫然低頭苦思。這正道出高氏兄弟的疑惑:對於自己的暴行,劊子手可曾有剎那的道德醒覺?


《槍決基督》,2009


《毛小姐》,2007
雕塑,玻璃纖維

《毛小姐》  創惡搞先河


另一作品《毛小姐》(2006-2009),可說是高氏兄弟最成功的惡搞系列。雕像雖是裸著大胸的女兒身,唇下卻明顯凸起一粒「毛式」大痣,頭髮中禿兩側卻濃密,不消說也知被惡搞對象是誰,加上鼻子如木偶般可伸長,暗喻謊話連篇。除了製作雕塑,2008年高氏兄弟更於莫斯科當代藝術中心的一個藝術頒獎禮上,進行了一場行為表演,把毛小姐的頭顱打番之後,再把藏在裡面的列寧紅像打碎,贏得不少掌聲。畢竟對西方藝評人來說,這種嬉笑怒駡的幽默感附於毛澤東這個中國符號最易明白。

2008年於莫斯科當代藝術中心進行一個行為表演,
把《毛小姐》打碎。

不過,高氏兄弟認為《毛小姐》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她代表了所有受毛澤東思想洗腦的中國人,毛小姐傻呼呼的樣子反映出盲目崇拜及缺乏獨立思考的「毛病」,藉此系列借題發揮,提醒中國人需要自省,才是他們的本意。

爭取平等,為公義抱不平



高氏兄弟的作品其實不全然針對毛澤東或過去的中國領導人,兩人國際視野廣闊,凡是極權統治者、歷史人物、政治領袖或是當下被壓抑的小人物都是作品的題材。例如在一系列《兩幅肖像》巨幅油畫中,希特拉、薩達姆候賽因、拉登及金正日等,都與其童年照片並列在一塊,產生強烈的對比,亦顯示了藝術家對人性的善惡美醜更深層次的理解。


兟與作品《本.拉登的兩幅肖像》2007
油畫 300 X 400 cm X 2


近年,高氏兄弟不時針對社會上的不公義,作出記錄及批判 - 例如娼妓及同性戀問題。他們將網絡上大幅報導娼妓被抓的新聞圖片,演變成一系列寫實的立體雕塑及油畫作品《抓小姐》, 突顯了嫖娼者被拍攝時的狠狽模樣,同時也反映為娼婦女被打成壞女人的不公義。

《抓小姐 之十六》,2007, 油畫

《抓小姐 之一》,2006, 油畫
《抓小姐 》,2007, 雕塑

作為藝術家,處身一個慾望被壓抑及扭曲的社會,祗能透過作品提出控訴。兄弟倆創作眾多,跨越攝影、油畫、雕塑、裝置及行為藝術,從中更觀察到他們對人體特別有感性的體會。

《烏托邦-20分鐘擁抱 No. 3 》2000
行為表演照片 150 X 110 cm 

最後要提及他們的行為藝術作品《擁抱》系列。這個看似簡單的表演,始於2000年一個秋日,高氏兄弟集合了150名互不相熟的男女義工,來到了黃河南岸的海邊,每一個人都要找一位陌生的對手,擁抱20分鐘;個擁抱熱潮,不久席捲世界各地。2006年,兄弟倆被BBC邀請到倫敦作此表演;2009年,他們也被我們的Para Site藝術空間應邀來港演出。重溫《擁抱》,不僅透視高氏兄弟對烏托邦社會的追求,還道出愛與和平,才是答案。 

高氏兄弟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gaobrothers

參考:
註:Thomas J. Berghuis, Performance Art in China, Timezone 8 Hong Kong, 2006, p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