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1 October 2016

許方華 (Phoebe Hui) :我不僅是Sound Artist~

20世紀初現代主義抽象大師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將音樂節奏融匯於繪畫當中,締造了一系列色彩斑斕多姿的抽象畫,所繪的點線面,藴含節奏韻律,被譽為「睇得見」的樂章。為何會談到這位繪畫大師呢?原因是無獨有偶,當下香港的藝術家許方華(Phoebe Hui),其在Chi K11Art Space展出的作品,也將音樂和聲音,化為「睇得見」的影像裝置,然而她卻是一位鑽研創意媒體的藝術家。


藝術家許方華在Chi K11Art Space。

韆鞦架藏Speaker與藍芽

這件名為《Process with body, water & pendulums》之裝置,主要由兩座木韆鞦架組成,人踏在韆鞦上搖盪,揚聲器會自動播放出古典樂章,韆鞦搖曳時的動力,會牽動水池舞動出波光蕩漾,射燈會將水的漣漪反映在牆上,恍似一幅流動的牆畫。「我的靈感來自名為『Harmonograph』的19世紀科學繪圖儀器,這作品的兩個韆鞦,模擬了此儀器的兩個鐘擺,分別代表高音譜和低音譜的演繹,兩者的搖動合奏出數碼音樂,水池又如畫紙般,反映出音樂的視覺影像。」許方華為作品註釋。

「我在韆鞦架下藏了Speaker和藍芽去感應搖動的節奏,每個人搖動快慢有別,所產生之樂聲也不一樣;池水之波動也可視為體內水份的外化。」換言之,作品揉合了參與者個人化的元素,雖短暫多變,卻亦增加了趣味性。


《Process with body, water & pendulums》 2016。透過身體、水和鐘擺三方和諧碰撞的過程,探索聲音與能量的微妙關係。


Harmonograph 的簡化版 -移動下面兩個鐘擺(Pendulums),帶動鉛筆在紙上畫出和諧的流線圖案。

K11 Art Foundation 幕後支持

藝術一直被認為是小眾的玩意,平常人以搵錢為上,少有閒情去欣賞。許方華的藝術,不以傳統及較易理解的繪畫為主,卻以「參與性」及「實驗性」的聲音裝置備受好評。2008年她取得Bloomberg Emerging Artist Award,邁出成功一步。這個由Harmonograph』伸延而來的藝術概念始於2009年,2010年起曾於紐約、洛杉磯、日本及倫敦展出,但為何於至今才落地於香港的K11展覽中?

「對,這個作品停頓了四年,皆因需找合適的場地及幕後支持。各項機件的配置及測試,均經過精心琢磨,要符合安全標準,保險安排亦少不得;今次有幸重新設計,決定捨棄了讓聲音隨機出現的方式,預先選定了柴可夫斯基《Sleeping Beauty》作為樂章,令聲音效果變得悅耳。」藝術家也承認此作品既是心血結晶,亦所費不菲,全賴K11 Art Foundation (KAF) 對藝術的支持,方能令夢想成真。從許方華這個案,可看到藝術家與企業合作「雙贏」的例子。


工作人員推動韆鞦,射燈將水的漣漪反映在牆上。

韆鞦架下藏有揚聲器及藍牙接收器,同時接收聲音及發放畫面。


缺『中國元素』便沒海外市場?

2004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系』的許方華,作品探索聲音與環境、大自然及人為能量的微妙關係,可說無分國界,甚獲好評,但好些西方策展人,祗是懂尋找「中國元素」,增加作品的賣點。

「他們難以在我的作品中找到有異於西方的中國特色,如中國書畫的Brushstrokes (筆法),但我不能扭曲自己的興趣來迎合他們的需要。」談到與海外商業畫廊的合作,藝術家顯得有點無奈,因她的作品,總是慢工出細貨,與商業畫廊要求多元化好生矛盾。隨後她亦開始瞭解,作為藝術家,一切還得靠自己努力。

曾於英國倫敦Central S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完成藝術系碩士課程,又在美國UCLA修畢Design Media Art,再獲連串藝術獎項及資助,以及到海外的藝術機構觀摩、試驗及實習,但藝術家經常提及的,卻是在城大被啟蒙的時光。她修讀Sound Design,在導師的指引下,愛上艱深的科技文本和前衛的文學作品。過去逾十年,創意源源不絕,也許正與愛閱讀有關。

不以 Sound Artist 自居

平日教學之餘,許方華便以在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租用的工作室為家,同時進行多個項目的改良及實驗,例如最新版本的雙擺(Double Pendulum)系列,將鋼琴拆開,裝嵌在不斷搖動的雙擺儀器上,產生的音樂會呈現隨機及混亂的狀態(Chaotic Movement);

Piano Double Pendulum 早期版本,曾於洛杉磯 New Wright Gallery 展出。

另外許方華還在試驗以導電墨 (Conductive Ink)為材料的新樂器,演奏者可透過身體各部分接觸樂器的方式來演奏,這些前衛的實驗模式,令我不其然聯想起美國六十年代 Fluxus 藝術,不少前衛的藝術家在試驗嶄新的表演形式-如John Cage的無聲演奏、Merce Cunninghams 的隨機式舞步、白南準的實驗性錄像 -許方華的藝術令我感受相同的熱愛及堅持。


雖多以聲音作實驗,但藝術家並不希望被認定為 Sound Artist (聲音藝術家)或 Creative Media Artist  (創意媒體藝術家)-「聲音祗是一種素材,正如其他藝術物料一樣。我更高興被稱為一個全面的Artist,未來還希望作畫,或從事一些敍事性的創作。」許方華說。

展覽由K11 Art Foundation呈獻


展覽:
「X + Y:許方華及董永康雙個展」
策展人:梁展峰
藝術家網址:
許方華 http://www.earthlinginger.com/
董永康 http://www.tungwinghong.com/p/ii.html


地點:
chi K11 Art Space
中環新世界大廈2期8樓


日期:
30/9 - 30/10/2016






Saturday 8 October 2016

周奧 (Joao) 思考理想國

居港10年的葡萄牙藝術家 周奧(Joao Vasco Paiva)


" I was in Sai Kung hiking and fascinated by a cement bag left in the rain that has turned into a rock. " 周奧(Joao Vasco Paiva) 說。一般人路過見到一袋英泥,應該不會思考那麼多,大多祗會視而不見地走過。誰料到有藝術家卻珍而重之? 周奧認為這是人類文明,加上了大自然 (包括雨水、地心吸力) 的美妙合奏;再者,也是時候思考人類在文明中扮演的角色。

周奧「青洲」個展現場


「青洲」英泥成雕塑

 今次在馬凌畫廊的藝術裝置名為「青洲」,約一百平方米灑落淡黃細沙,堆成了連綿小沙丘。取名「青洲」(Green Island),聽起來富詩意,實則是本地英泥品牌 (創建於澳門,後遷至香港)。 分佈沙灘上有零星的「袋裝英泥」及傾側的「蒸漏水瓶」,驟看似實物,然而卻是以英泥製成的石屎雕塑;隨空氣中蕩漾還有Mike Cooper 散漫的搖籃曲音樂拍子,塑造太平洋渡假小島熱帶風情,顯然與寂靜、凋零的人造遺跡景觀產生落差 — 這種「反高潮」當然是藝術家故意凝造的效果。

Untitled - Container, 2016

其實「青洲」個展構思已近兩年,在畫廊的支持下完成了周奧的心願。"Green Island presents itself as a ruin of the present day, a post-human landscape, where its features are objects that carry in themselves the traces of mankind - mankind as a component/factor of time."  周奧在訪問中說。他不諱言對被人類集體締建、破壞及漠視的遺跡感到忐忑,而人類正是此過程的重要元素。

2014年夏天,周奧來到柏林Lichtenberg Studio參與駐場項目,當時在工作室附近有一佈滿瓦礫的重建地盤,讓他憶起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導演 Roberto Rossellini 的電影Year Zero (1948),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柏林街頭一片頹垣敗瓦,一個男孩走過瓦礫,在無言的悲戚中從高處躍下了斷生命。戰爭造成大規模的摧毀,是人類文明歷史的悲劇;然而過度消費、重覆消耗及棄置的惡性循環何嘗不是災難?不久後他在柏林完成了《Anno Zero》 裝置作品,將施工地盤的建築瓦礫重置到展場,並塗上色彩放在地面上,故意要觀者繞過瓦礫,重新思索人類在歷史洪流的路向。

周奧構思「青洲」個展近兩年。


居於香港  思索全球

出生及成長於葡萄牙歷史名城Coimbra 的周奧 (b.1978),2006年取得Orient Foundation 的獎學金,毅然到香港城大創意媒體讀碩士,取得一級榮譽畢業,作品在外地較受注目;2011年搬到南丫島居住,不經不覺來香港已十年。來自文化深厚的歐洲小國,他對充滿石屎森林的香港城市面貌,總是特別敏感,例如會問:為何要在鄉郊的南丫島興建一所發電站?逛IFC 商場購名牌,怎及往大角咀、深水埗等舊區蹓躂,感受各階層的生活來得有意思?

Study for a Possible Green Island I & II, 2016, Collage


周奧與不少藝術家的同一個夢想,就是尋找一個理想境界 — 場內展出之平面作品《研究一個可能的青洲》(Studies for a Possible Green Island, 2016) ,黑白照取自南丫島小山丘、澳門青洲樹林、還有用鋼筆勾劃的柏林建築,平淡如水卻簡約有力,拼貼於幼細的橙色格仔紙構圖上,實景變身模糊概念,似在展示及規劃一個由本土伸延至全球的理想國。

The Highways Department Colour Book, 2016

紀念雨傘運動

另一個聚焦香港的作品是《路政署塗色冊》(The Highways Department Colour Book, 2016),周奧下載了該署在網上公開發放的公路系統藍圖,並在某些路段著了色,編印成暗藍書面圖冊,旨在揭示2014年雨傘運動中,青年人為爭取民主佔領公路,讓平常的行車公路發揮了最具意義的參與,足見他關注公共設施與人類的融合,亦可視作為推進香港民主步伐打氣。此作品放在現成的手推車上,不留神的話不容易察覺,也是周奧作品精粹。

書中首頁,印上荷索(Werner Herzog) 史詩式電影《陸上行舟》(1982)名句作為引言,足見藝術家深深被電影打動。主角Fitzcarraldo為實現在亞馬遜叢林建造歌劇院的夢想,傾盡人力帶動汽船翻山越嶺,難度如陸上行舟仍不放棄。藝術家所珍視的,就是這股「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



展覽:
Joao Vasco Paiva
Green Island/青洲

日期:
23/9 - 22/10/2016
Monday - Saturday 10:00 -19:00








Friday 7 October 2016

許方華 (Phoebe Hui) @Chi K11 藝術空間

20世紀初現代主義抽象大師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將音樂節奏融匯於繪畫當中,締造了一系列色彩斑斕多姿的抽象畫,所繪的點線面,藴含節奏韻律,被譽為「睇得見」的樂章。為何會談到這位繪畫大師呢?原因是無獨有偶,當下香港的藝術家許方華(Phoebe Hui),其在Chi K11Art Space展出的作品,也將音樂和聲音,化為「睇得見」的影像裝置,然而她卻是一位鑽研創意媒體的藝術家。

藝術家許方華在Chi K11Art Space。

韆鞦架藏Speaker與藍芽

這件名為《Process with body, water & pendulums》之裝置,主要由兩座木韆鞦架組成,人踏在韆鞦上搖盪,揚聲器會自動播放出古典樂章,韆鞦搖曳時的動力,會牽動水池舞動出波光蕩漾,射燈會將水的漣漪反映在牆上,恍似一幅流動的牆畫。「我的靈感來自名為『Harmonograph』的19世紀科學繪圖儀器,這作品的兩個韆鞦,模擬了此儀器的兩個鐘擺,分別代表高音譜和低音譜的演繹,兩者的搖動合奏出數碼音樂,水池又如畫紙般,反映出音樂的視覺影像。」許方華為作品註釋。

「我在韆鞦架下藏了Speaker和藍芽去感應搖動的節奏,每個人搖動快慢有別,所產生之樂聲也不一樣;池水之波動也可視為體內水份的外化。」換言之,作品揉合了參與者個人化的元素,雖短暫多變,卻亦增加了趣味性。


《Process with body, water & pendulums》 2016。透過身體、水和鐘擺三方和諧碰撞的過程,探索聲音與能量的微妙關係。

Harmonograph 的簡化版 -移動下面兩個鐘擺(Pendulums),帶動鉛筆在紙上畫出和諧的流線圖案。


K11 Art Foundation 幕後支持

藝術一直被認為是小眾的玩意,平常人以搵錢為上,少有閒情去欣賞。許方華的藝術,不以傳統及較易理解的繪畫為主,卻以「參與性」及「實驗性」的聲音裝置備受好評。2008年她取得Bloomberg Emerging Artist Award,邁出成功一步。這個由Harmonograph』伸延而來的藝術概念始於2009年,2010年起曾於紐約、洛杉磯、日本及倫敦展出,但為何於至今才落地於香港的K11展覽中?

「對,這個作品停頓了四年,皆因需找合適的場地及幕後支持。各項機件的配置及測試,均經過精心琢磨,要符合安全標準,保險安排亦少不得;今次有幸重新設計,決定捨棄了讓聲音隨機出現的方式,預先選定了柴可夫斯基《Sleeping Beauty》作為樂章,令聲音效果變得悅耳。」藝術家也承認此作品既是心血結晶,亦所費不菲,全賴K11 Art Foundation(KAF) 對藝術的支持,方能令夢想成真。從許方華這個案,可看到藝術家與企業合作「雙贏」的例子。

韆鞦架下藏有揚聲器及藍牙接收器,同時接收聲音及發放畫面。

缺『中國元素』便沒海外市場?

2004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系』的許方華,作品探索聲音與環境、大自然及人為能量的微妙關係,可說無分國界,甚獲好評,但好些西方策展人,祗是懂尋找「中國元素」,增加作品的賣點。

「他們難以在我的作品中找到有異於西方的中國特色,如中國書畫的Brushstrokes (筆法),但我不能扭曲自己的興趣來迎合他們的需要。」談到與海外商業畫廊的合作,藝術家顯得有點無奈,因她的作品,總是慢工出細貨,與商業畫廊要求多元化好生矛盾。隨後她亦開始瞭解,作為藝術家,一切還得靠自己努力。

曾於英國倫敦Central S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完成藝術系碩士課程,又在美國UCLA修畢Design Media Art,再獲連串藝術獎項及資助,以及到海外的藝術機構觀摩、試驗及實習,但藝術家經常提及的,卻是在城大被啟蒙的時光。她修讀Sound Design,在導師的指引下,愛上艱深的科技文本和前衛的文學作品。過去逾十年,創意源源不絕,也許正與愛閱讀有關。

不以 Sound Artist 自居

平日教學之餘,許方華便以在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租用的工作室為家,同時進行多個項目的改良及實驗,例如最新版本的雙擺(Double Pendulum)系列,將鋼琴拆開,裝嵌在不斷搖動的雙擺儀器上,產生的音樂會呈現隨機及混亂的狀態(Chaotic Movement);

Piano Double Pendulum 早期版本,曾於洛杉磯 New Wright Gallery 展出。

另外許方華還在試驗以導電墨 (Conductive Ink)為材料的新樂器,演奏者可透過身體各部分接觸樂器的方式來演奏,這些前衛的實驗模式,令我不其然聯想起美國六十年代 Fluxus 藝術,不少前衛的藝術家在試驗嶄新的表演形式-如John Cage的無聲演奏、Merce Cunninghams 的隨機式舞步、白南準的實驗性錄像 -許方華的藝術令我感受相同的熱愛及堅持。


雖多以聲音作實驗,但藝術家並不希望被認定為 Sound Artist (聲音藝術家)或 Creative Media Artist  (創意媒體藝術家)-「聲音祗是一種素材,正如其他藝術物料一樣。我更高興被稱為一個全面的Artist,未來還希望作畫,或從事一些敍事性的創作。」許方華說。



展覽:
「X + Y:許方華及董永康雙個展」
策展人:梁展峰
藝術家網址:
許方華 http://www.earthlinginger.com/
董永康 http://www.tungwinghong.com/p/ii.html


地點:
chi K11 Art Space
中環新世界大廈2期8樓

日期:
30/9 - 30/1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