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8 November 2015

趙無極與 Giacometti 再相遇

一位是鼎鼎大名的「抽象大師」趙無極 (1901-2013),另一位是「雕塑大師」Alberto Giacometti (賈克梅蒂,1901- 1966) ,其作品在拍賣市場成交價動輒超逾一億美元;兩位從前的巴黎故人故友,重逢於香港,緣於這個畫廊的聯展。

來到高古軒畫廊 (Gagosian Gallery)  ,見蔡國強的「火藥爆破屏風畫」前,放置了一尊公元前770年的青銅鼎;中國畫家劉丹的一幅山石風景畫,與Giacometti 的人座像古今對望,營造出天地初開的恬靜與神秘 。畫廊首度與來自比利時的亞洲古董商Gisele Croes 畫廊合作聯展,遠至公元3000年前的龍山時代黑陶珍品、唐朝玻璃鳳冠、元朝木雕觀音像等古董精品都來了香港,與其當代藝術藏品襯托合展,古今合奏,頗見心思。



《時間的形狀》(The Shape of Time)展廳現場


趙無極與 Giacometti 初遇戰後巴黎


然而,我的眼睛最後還是停留在這兩件展品上:其一是趙無極一幅80年代初的抽象油畫,另一是 Giacometti Annette半身雕塑,兩作品毗鄰而列,儼如摯友。策展人如此擺放,相信是緣份及風格的巧合,然而事實上,兩人均同在二戰後的巴黎居住,且確實曾是鄰居。緣於趙無極1948年初到巴黎學藝,喜廣結藝圈良朋,特意租住於當時已成名的Giacometti 附近,兩人因而特別稔熟。

高古軒內 ,左:Giacometti 雕塑   右:趙無極油畫


回顧戰後巴黎一片頹坦敗瓦,人心憂戚,流亡各地的藝術家們紛紛回歸,不約而同欲為藝術尋覓新方向。來自瑞士山區的Giacometti 比趙無極年長20年,醉心人像及雕塑;兩人在50年代同樣被巴黎抒情憂鬱的風格影響,亦經歷了由具象(Figurative)轉化至抽象(Abstract)的心路歷程。

Giacometti早期深受「立體派」熏陶,又參與過「超現實主義」運動,其後逐漸演變出身驅瘦長的人體雕塑,無手無臂祗靠座墩作依靠,倍加突出了頭部輪廓,以及空洞洞的孤獨眼神;作品被同期的存在主義大師沙特(Jean-Paul Satre) 譽為最能代表存在主義精神的藝術品,近日倫敦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正值展出 Giacometi Pure Presence展覽, 便是以沙特寄語Giacometti的文章命名;Giacometti 往後被譽20世紀戰後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在國際拍賣場高踞十大,今年中《Pointing Man》更以破紀錄的143百萬美元成交


趙無極以西方油彩顏料,畫出宋元山水的氣韻個性,兼融東西方的畫風,透過繪畫天地間之風起雲湧,表達內心激盪情懷,建立了扣人心弦的抽象風格,與雕塑大師Giacometti 可說各有知音。

Alberto Giacometti 《Buste d' Annette X》 1965    銅


藝術家作品於高古軒相逢


這次兩人在高古軒畫廊裡的作品,均屬他們成熟期之作。Giacometti Buste d' Annette X》作於1965年, 顧名思義是其妻子Annette 的半身銅像,他自1954年使專注雕塑創作,一貫地以陶泥手捏修飾好形狀後鑄成銅像,讓冷冷的塑料沁透著感性。趙無極的《27.10.1981》一望而知創作於1981年,秉承了自1958年起以日期命名的概念。自1973年重拾水墨畫,這段期間已琢磨出更具氣韻的抽象風格,他熱愛刻劃看不見的風、空氣、塵土等生命的氣息,對空間及空白的掌握尤其細膩;此作品利用山水渲染筆法簡約地以黑、白、藍三色交匯,綻放出儼如山石碰撞、煙霧飄散的美景,亦繪出虛實結合,動靜交融的激盪情懷。




趙無極《27.10.1981》,1981  100 x 81 cm


《大教堂》佳士得秋拍逾4千萬港元成交

趙無極一生畫作品約1800幅,由於一時祗畫一幅,慢工出細貨,並不算多產。物以罕為貴,藝術市場上除熱衷於其成熟期的作品,對50年代轉形時期之佳作亦熱切渴求。近日,趙無極繪於195152年的Sans Titre (Cathedrale) 《大教堂》,便在佳士得秋季拍賣中,以HK$41,560,000 (USD5,387,473)成交,不但較預期競投激烈,更是他數幅拍賣作品中最貴的一張。


50
年代初是趙無極藝術的摸索期,滿載初生之犢對所愛的追尋。他27歲携妻赴笈巴黎,40多天航程落船後首個下午便到羅浮宮看畫;《大教堂》記載了他1951-52年歐遊所見風景。在畫中他以細長的線條,勾畫出歌德式的教堂輪廊,被拉長了的景物,與Giacometti 的人物及雕像可說如出一徹。亦可見趙無極與Giacometti 兩大藝術家之互動與影響。


趙無極 《大教堂》1951-52  80 x 100.1 cm


趙無極 《大教堂》 近觀

趙無極 《雷霆萬鈞》1955  65 x 100 cm


另一50年代中期畫作《雷霆萬鈞》( Foudre )在秋拍中亦以HK$35,960,000 (USD4,661,538)成交,畫中以圖狀或形似中國文字的符號表達天地之幻變、穹蒼之偉大,可視之為50年代末的其甲骨文藝術風格之前奏,難怪被藏家追捧。而迄今的天價作品,該是創於2013年蘇富比北京藝術周的《抽象》( Abstraction),成交價達89,680,000人民幣(USD14,718,771),亦是1958年作品。撇開市場價格而言,作為觀者細味大師50年代抽象概念之演化,可說是令人心悅誠服。


50年代在巴黎建立基礎


畢竟50年代對趙無極來說絕對是重要的十年。他一生經歷三段婚姻,57至58年經歷離婚及再婚,人生體驗可說有喜有悲。除了天賦才華外,他性格開朗積極,廣交知己並建立深厚情誼,相信亦是成功要素。認識了Giacometti之外 50年他又結識了一起學石版畫的詩人畫家Henri Michaux,在他的介紹下又認識了Pierre Leob,1952年首度在其畫廊展出,並開始在巴黎建立基礎。1958年他又約同Pierre Soulages 等藝術家好友,一起到紐約找合作畫廊,成功於1959年在紐約Kootz Gallery展出,打開進軍美國的第一步,可見藝術家要成功,除了具真材實料,也要主動找機會。


展覽:
時間的形狀 
The Shape of Time
合作:Gisele Croes Gallery

地點:
Gagosian Gallery
高古軒
http://www.gagosian.com/

日期:
 26/11/2015 - 9/1/2016

Sunday 15 November 2015

歌頌「大憲章」的戶外藝術品


英國藝術家 Hew Locke 作品 《陪審員》欲吸引觀眾坐下。

來到了倫敦以西泰晤士河岸的溫尼米 (Runnymede),乃1215年「大憲章」簽署之地。當時在位約翰王,為了化解內戰,被逼與侯爵們簽署約束皇權的「大憲章」(拉丁文 :Magna Carta)。「大憲章」是英、美法制之基石,是現時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的藍本。它確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觀念並為日後的「陪審員」制度鋪路。不久前於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展出了1215年約翰王的拉丁文密令,以及1217年修訂之「大憲章」手抄本,吸引了人潮排隊觀賞,可見對此段歷史感興趣者不少。當然,此刻港人特別珍視法制,也是共識。


為紀念「大憲章」800周年特別委托之作。

《陪審員》作品現場。
《陪審員》輕鬆爭櫈仔

藝術家 Hew Locke (b. 1959) 被邀製作了《陪審員》(英文原名Jurors),放置於由英國 National Trust 管轄的 Runnymede 這片青葱草原地上,是一項site-specific 的公共藝術,無需入場費。作品由12張銅造椅子組成,遠看像「爭櫈仔」,其實是以輕鬆手法歌頌法制。靈感來自「大憲章」第39條,文內說明審判需經過同儕合乎法律的判決,才算公平公正

"Take a seat. Touch the piece" 是 Locke 介紹這作品時強調的重點。每張椅子的椅背內外分別刻鑄及記載在爭取人權及民主過程的事蹟,既有古今人物,亦提及重要法制及約章,將歷史、藝術與法制交融,令人有放眼世界,憶古思今的聯想。


緬甸領袖昂山素姬 (圖一)

Locke 擅長採用豐富的象徵符號來描繪人物及權力中心,資料搜集充足。例如昂山素姬(b.1945)這位對抗緬甸軍政府的的民主領袖,是以曾被軟禁15年的仰光大屋作為代表,襯托著浮雕式椰樹及荷蓮(圖一);代表南非總統及黑人民權領袖曼特拉(1918-2013) 的,是 Robben Island 的監倉斗室(圖二),他曾在此囚禁18年(1964-1982) ,代表著所有政治犯的辛酸。同樣具感染力的,是以「手動織布機」(Charkha) 象徵印度聖雄甘地,綿線在椅背上悠悠飄曳,代表對英帝國強逼貿易的反抗(圖三),織布機標誌,後成了印度國旗一部分; 同一椅子背面,則以「大聲公」象徵為同性戀者爭取平權的同志領袖 Harvey Milk (1930-1978)(圖四),此君傳奇一生曾拍成由 Sean Penn 飾演的電影。

南非黑人民權領袖曼特拉 (圖二)

印度聖雄甘地 (圖三)


美國同志維權人仕Harvey Milk (圖四)

除了為無辜囚禁者抱不平,作品亦透過象徵手法,重溫一些幾乎被遺忘的事蹟。焦點移到16至18世紀非洲的奴隸販賣,當中一椅子以Zong號英國商船事件為題,椅背可見精美的18世紀商船巨帆上刻鑄有約束、法制、平等圖案(圖五)。事源1781年,船上黑奴在糧水盡缺的難關下被船主逼令跳海自盡,不幸喪命者133人,事件促令英國國會於1807年通過了禁止非洲奴隸販運的法案。作品亦回顧漠視女權的年代,特為較鮮為人知的人物作肖像 ,包括在家鄉無法入學的印度矞女大狀Cornelia Sorabji (1866-1954),畫面以精緻小花綴飾,座邊的浮雕鑰匙暗喻長期抗爭的能耐(圖六)。


Zong 英國商船 (圖五)
首位印度女性大律師 Cornelia Sorabji (圖六)

儒家 (圖七)
對華人來說特別顯眼的,相信是正面刻上「禮仁義」幾個中國字的椅子(圖七),作品嘉許儒家精神,似為法制條文添上人文色彩,然而是否與「司法獨立」精神有所違背?相信是令人思索的問題。可喜是,在全球化及網絡化年代,中國文化哲學看來已經普及起來。

回頭再說「大憲章」手抄本,是密密麻麻的一張拉丁文,且由於要防腐防潮,需置於附乾燥劑的玻璃庫內,觀賞時還有不少限制;來到陪審員》作品的戶外空間,它在草原中歡迎你「坐低摸下」,體會截然不同,盡可感受與藝術家、民權分子及歷史時空的互動對話,即使下著毛毛細雨,仍趣味盎然。



參考:
1. 《陪審員》Jurors 作品網址:
http://artatrunnymede.com/

2. 溫尼米 Runnymede 所在地:
https://goo.gl/maps/y1TM9aes8iM2


R

Sunday 1 November 2015

艾未未倫敦展:教曉老外「草泥馬」!



艾未未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Academy of Arts) 的展覽,現場所見,最新即興及噱頭之作是其「Lego積木回收站」。停泊於Burlington House 前門的房車,差不多盛滿了由公眾從天窗投下的積木,繽紛斑爛,可見作為藝術家,必需要腦筋轉動得快。有關收集,將用以作拼砌異見人仕圖像,12月展出於墨爾本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有可能成為歷來最多公眾參與之作,寫下歷史性一頁。



回到展場之內11個展廳人頭湧湧,「老外」們都看得興致勃勃,互動性十足。一般西方人對好或壞、欣賞或厭惡,表情會溢於言表。

監倉小模型、四川地震最受囑目

當中最受注目的,要算反諷四川地震腐敗官僚的作品 -《直》(Straight) - 活像一座悼念死難者紀念碑,艾未未請來工人歷時兩年,把倒塌災區屈曲了的鋼筋拉直,整整90噸運送到倫敦這幢17世紀的羅馬式建築,平整地以波浪紋排列;錄像及照片助觀眾自行發掘真相,天災與人禍相遇製成悲劇,看得動容者不少;兩面牆壁一行行排著5196位年青死難學生的名字,要知道中國官方一直禁止追查死難者,艾未未自2008年起歷時四年發動民間追查真相,往後被監禁及扣壓都和此分不開。





《直》 2008-2012

現場觀眾對四川地震災情看得動容。

四川地震浩劫後照片。

吸引最多人潮的另一作品是名為《S.A.C.R.E.D》的微形鐵籠監倉,重現2011年他被扣押81天的現實場境,六個英文字分別代表了在監視下吃飯、如廁、睡眠、踱步、洗澡及被問話等生活狀況,英文sacred (神聖)與 scared (恐懼)祗差一個字,深具諷刺性。作品將人身自由被剝奪的處境深刻暴露,加上雕塑栩栩如生,巨細無遺,足令觀眾輕易投入,甚至不知不覺參與了監控的角色。

可從小窗監視被盤問情況。

觀眾反應熱烈,逐一排隊等候,從小窗探頭偷窺。


從天井小窗監視睡眠情況。
《S.A.C.R.E.D》裝置展廳現場。

此裝置以《黃金歲月》牆紙包圍。

以「草泥馬」向極權統治說「不」

在另一以白雲石覆蓋的展廳,艾未未又把北京草場地家中,連兒子也一同被監控的自身經歷反映在作品中。從監視器、手提攝錄機、嬰兒手推車及面罩,均像被白色恐怖籠罩;巨幅雲石草地,由770塊獨立的六角形的組件密密砌成,每塊看似相同卻又紋理廻異,暗喻人人有獨立性格,人權誠可貴。作品命名為《草》,以內地粗口「草泥馬」顯示對極權統治的反抗,同時亦有「野草吹不盡,春風吹又生」之暗喻,足見創作者信念頑強,亦不輕易屈服


《草》 2014  

《大理石嬰兒車》2014


《監控電視》2010


直接控訴打壓言論及網絡自由的作品還有《河蟹大屋》,娓娓道出上海工作室於2010年被官方強逼拆卸的事件。利用陶瓷精心雕琢的3000隻河蟹足能以假亂真,不懂普通話的「老外」又上了語言課,知道了原來「河蟹」與「和諧」同音。另一諷刺性作品為《The Art Book》,顯示這本由Phaidon Press 出版之藝術書,其國內版本將艾未未一頁刪除,改為文藝復興時期作品,兩書拼列,教人失笑。



《河蟹屋子》2015

《上海的紀念品》2014, 由拆缷後的上海工作室組件製造。

《The Art Book》2014,國內版與國際版並列。




《碎片》2005 為香港M+ 希克 藏品 (Sigg Collection),被外借展出。

艾未未倫敦展其餘大部分作品:地圖、Forever單車、立方體、樹等,均承接之前的概念;未來三年,據路透社報導,他已取得德國政府簽發的工作證,將於柏林一所大學授課,亦已和兒子重聚,展開了新生活。

艾未未作品向來像一面鏡子,向西方揭露中國社會政府的黑暗面,以及漠視人權、言論壓制及網絡河蟹等現況。若身在國外,會否轉而以國際公民身份,轉而批判勢力龐大的商業機構?將是被關注的問題。


Royal Academy of Arts
Ai Weiwei
展覽日期:
至 2015年12月13日
官方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