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7 July 2018

拆解羅丹 (Rodin)不朽傳奇

史丹福大學之《The Thinker》銅像。

以《The Thinker》(沉思者) 雕像著名的法國現代雕塑大師羅丹 (Auguste Rodin, 1940-1917) 盛年時,正是印象派繪畫及攝影兩種現代藝術萌芽期,他比印象派大師莫奈(Claude Monet) 只早兩天出世,兩人更曾於1889年合辦雙人展。去年為紀念羅丹逝世一百周年而設的 #Rodin100 (www.rodin100.org) ,  世界各地美術館將Rodin 藏品重新策展呈現,不少巡迴展仍在延續中,好不熱鬧。

日前來到美國史丹福大學美術館 ~Iris & B. Gerald Cantor Center For Visual Arts 專誠看珍藏之百多件Rodin雕塑,解答了好些疑問。

羅丹雕塑無處不在 ~ 孰真孰假?

其實,Rodin 與 Monet 雖然同樣在藝術史上留芳百世,然而「繪畫」與「雕塑」在創造上大不相同,前者獨一無二,後者可大批生產,也註定了在拍賣市場上,Rodin的作品,即使是大型銅像,其成交價也遠不及一幅Monet 油畫。(註1)

當雕塑家做了「土泥」模型 (Clay plaster) ,會交給鑄造廠(Foundry) 鑄成銅像,多製幾個版本不難,與攝影、版畫等雷同。 Rodin 製作雕塑也一樣,見作品受歡迎便會鑄造多幾個來賣; 事實上,Rodin 年輕時,即布魯塞爾時期(1871-1877),憑藉1870s歐洲中產階級崛起,已開始替人訂製「頭像」雕塑,賺取生活費,視雕塑為商品,不言而喻。他在六十歲那年辦個人回顧展(Universal Exposition 1900 年),把握時機一口氣售出超過共二十萬法郎的雕塑,難以估算今天之兌換幣值,總之確具生意頭腦。

《The Kiss》1884
Rodin 在《The Kiss》塑像故意留下手印,極堪細味。


從當代觀眾看,常察覺有機會看到 Rodin 的雕塑,尤其是《The Thinker》及《The Kiss》雕塑 - 「此作品可是真的?」質疑雕塑的真偽,不足為怪。

據知,Rodin的雕塑有以下兩類:一是他在世時監工完成鑄造,另一是法國政府在他身故後鑄造的版本。Rodin以多產見稱,當創作了 「土泥」模型之後,銅的鑄製(Casting) 便會交給助手,這些助手不乏才氣橫溢者,包括情人 Camille Claudel (1864 -1943) 、 還有後來也成為藝術家的Jean Limet (1855-1941) 和Antoine Bourdelle(1861-1929) ,而Henri Lebossé 則擅用比例繪圖儀 - Collas machine (發明於1836年)- 負責把雕塑放大或縮小。

被視為Rodin 代表作的《The Thinker》- 把右手踭踏在左膝,低頭俯覽眾生的沉思者 - 原本的模型祗有70厘米(28吋),經鑄製時放大才成了氣勢磅礡的 2米 (79吋)高巨像。另一作品《The Kiss》- 溶化於激吻之中的Paolo 及 Francesca - 鑄造版本多達319個,且有四個尺寸供買家選擇,數量之多,令人讚嘆。

據知Rodin 在高峰時曾聘用50位助手,委託共28間鑄造廠。不少觀眾曾有疑問:「羅丹那麼多出色的助手及工匠,會否削弱了藝術家的成就?」對此的看法,相信需先理解鑄銅的工序,尤其是失蠟法 (Lost-Wax Casting) ,特別冗長費時,藝術家決定把時間留給製模及監工,無可厚非。確實唯有沿用文藝復興時代 Michelangelo (1475- 1564) 的工作室模式,才能如此多產。

《The Age of Bronze》1876

爭議性的印象派雕塑

Rodin 的作品往往是非不絕,除了大量展示裸體、被質疑偷工減料用真人做模(《The Age of Bronze》1876)、又因遲遲未能「交貨」而遭非議。然而 Rodin 臨終前名成利就,莫不靠這些法國政府的委託(Commissions) - 籌劃20年漚心瀝血猶未完成的《The Gates of Hell》(地獄之門),靈感從最初但丁(Dante) 神曲的地獄旅程,轉而描繪無神宇宙下蒼生之悲苦; 為紀念十九世紀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百歲冥壽而塑製的《Balzac》,則結合寫實主義與象徵手法,主人翁披上肥腫難分的睡袍,一反英雄威武形象,旨在象徵人性存在的雄心與性慾;《The Burghers of Calais》顯示出六位甘願為國捐軀者種種惶恐不安,與委託者所期望的英勇愛國偉大形象絕不吻合。

紀念巴爾扎克的《Balzac》1889,鑄造於1893


Rodin 不欲因循過往傳統的表現手法,常以平民百姓作題材,也將偉人以平常的一面活生生地呈現;他的人物雕塑姿態往往充滿戲劇性,不但肢體不平衡, 五觀不對稱,形態動作飛躍巔覆邏輯,儼如攝影般將某一刻凝固;有些雕塑參考古希臘廢墟,故意殘缺不全,表面粗糙,似乎尚未完工,保留不確定的美感;除了將獨立作品合鑄成 'assemblage' (組合),Rodin 又喜歡在作品中加入藝術家個人的參與,扮演著作品與觀者的橋樑。《The Kiss》塑造為世所不容的偷情男女,Rodin 故意在緊緊摟抱的空隙間留下了手印; 在《The Gates of Hell》Rodin 又把被視為自畫像的浮雕小件《The Creator》放在兩門之右下側,都值得觀者細味。



《The Burghers of Calais》1889,鑄造於1893


法國政府代理鑄製雕塑

早於其去世前,Rodin 已為作品的未來躊躇,如何獲得嚴謹的監工,並防止後世膺品魚目混珠,最終決定找法國政府為代理人。1916年,Rodin 及其友人,成功游說法國立法會的左右兩黨,將昔日巴黎的工作室 Hôtel Biron 改建為羅丹美術館 (Musee Rodin) ,法國政府則獲雕像的鑄造版權費,同時亦需答允,每件雕塑作品的鑄造量,限定為十二件之內,以保持版本的罕有度。Musee Rodin 於1919年落成揭幕,對Rodin雕塑及作品傳頌後世,應記一功。


史丹福大學的《The Gates of Hell》


法國政府於1880年委託Rodin 創作的《The Gates of Hell》,可謂羅丹畢生最重要的創作,《The Thinker》及《The Kiss》最初均是該傑作的小件。在Rodin去世後,迄今先後共有多間博物館付出不菲費用,向法國政府提出鑄製方案,現時史丹福大學美術館展出的版本是其一。(註2)


死後三十年乏人問津

Rodin 今天雖被譽為現代雕塑之父,然而卻甚少被提及一段蒼涼期。原來他在世時儘管風光,在他死後不久即1920s 至 1940s期間,新古典主義進入沉寂期,而Rodin 的現代手法尚未被賞識,批評者冷語指謫 Rodin 的人像雕塑太嚴肅(too serious, too public, and too accessible),各大博物館將其雕塑束諸高閣,作品無人問津接近三十年,盡顯了藝術潮流的看風駛。直到五十年代,開始再有學者把 Rodin 重新研究,才為他闖出新局面,這包括著名史丹福大學歷史學者Albert Elsen,還有影響深遠的藏家 Bernie Gerald Cantor (1916 -1996) - 即 Cantor Foundation的創立人 - 他對Rodin情有獨中,更將數百件藏品分別贈予全美國多間著名美術館及學府,又增設羅丹研究獎學金,推動藏品主題展作巡迴展,讓 Rodin 作品達到「藝術需要被觀賞」 (Art must be seen) 的目標。



註:
1)兩位藝術家破頂拍賣紀錄之比較:Claude Monet 的  Meule by Claude Monet 拍賣成交價 8140 萬美元 (紐約佳士得2016) ; Auguste Rodin 的銅像 Iris, Messager of the Gods,  拍賣成交價 1660 萬美元(紐約蘇富比2016)。

2)  除 Cantor Center for Visual Arts (史丹福大學) ,現收藏The Gates of Hell 銅像的博物館包括:Musee Rodin (巴黎)、Rodin Museum (費城)、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 (東京上野)、Kunsthaus Zurich (蘇黎世)、The Plateau (首爾)、Museo Sourmaya (墨西哥城)。原裝模型則展出於Musee d'Orsay (巴黎)。


參考:

1. Miller, Joan Vita, and Marotta, Gary. Rodin The B.Gerald Cantor Collectio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86
2. "Rodin, ups and down," Rodin100http://www.rodin100.org/en/tops-flops
3. "Important Art by Auguste Rodin," The Art Storyhttps://www.theartstory.org/artist-rodin-auguste.htm
4. "In Rodin's Studio," Cantor Foundation,  https://cantorfoundation.org/resources/in-rodins-studio/
5. "Rodin, The Gates of Hell", The Khan Academ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v9T1lSO2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