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1 April 2016

Simon Denny 將「駭客」思潮 引進當代藝術


Hack Space 展覽現場


不久之前我們如聽到「駭客」入侵,便仿如世界末日,聞之色變。今天以「駭」制「駭」又覺正義凛然:就像「斯諾登」公開英美政府原來長期監控群眾,頓成了英雄;另外近日國際組織 「駭」了巴拿馬文件,公開300萬份富豪政要的財富資料檔案,引發政要被逼落台或解畫,公眾無不報以掌聲。

將「駭客」思潮 (Hacker Ethos)引進當代藝術,並因而鋒芒畢露的,正是近日K11 Art Foundation (KAF)「Hack Space」展覽中的主打藝術家 Simon Denny(33歲)。這位現居柏林的新西蘭藝術家,在56屆威尼斯雙年展(2015年) 代表國家參展,以重塑手法繪畫「斯諾登」公開的 NSA (美國國家安全局) 幻燈片,一座座伺服器架進駐覆蓋文藝復興天花壁畫的聖馬可圖書館 (Marciana Library) ,引為佳話,算是抓緊機會上位的成功例子。

Simon Denny 於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代表新西蘭館作品 Secret Power 


「駭客」思潮,成創意源頭

Simon Denny 說 "Hack"一字,最早是 美國波士頓MIT大學於1946年創立的學生研習組織所提出的佻皮用語。他亦認為敢於說不,挑戰現存框架,提出非傳統的問題及解決方案,是「駭客」精神的內核 (Asking unconventional questions, provide unconventional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able to say NO and question a system that works)。

為籌備香港展,Simon 又與資深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 ,以及Amira Gad 一同走訪藝術家北京的工作室,擷集合適作品,驚覺「駭客」精神,原來早已植根中國。同樣地實事求是、靈活變通,「駭客」精神與先斬後奏、為解決難題、迎難而上的「山寨」文化不謀而合。今次的「Hack Space」香港展作品,主打作品除了Simon Denny早前在倫敦的展品,還有11位中國80後藝術家的各類媒體創作。

80後中國藝術家展現創意

Simon Denny 熱衷拆解「駭客」思潮下私人企業(蘋果、Zappos網上鞋店)及政府機關 GCHQ ( 英國中央情報局)採用的管理模式,並以大型裝置及圖解展示,是頗為思考性及邏輯性的作品,與一群中國藝術家描繪城市生活變遷,產生了衝擊性的微妙的效應。例如Simon 伺服器架內的螺旋形火車軌,巧合地與梁碩《買後母#1》(英文:My Homeland No.1)(2012) 的人造盆景裡的火車構成視覺上的對話。

Simon Denny 的 《Modded Server Rack Display; Adapting Hacking》2015

梁碩《買後母#1》2012

獨立去看,作品也各自各精彩。影像作品中曹斐的《Rumba II: Nomad》(2015)短片 以「電動吸塵機」遊牧於北京四環拆遷新區,活現城市中持續的摧毀與更新,兼融揮洒自如的創作幽默與浪漫;而陶輝的《一個人物與七段素材》(2016) 則創造出視覺與聽覺分離的領域,帶領觀者自我拼湊城鎮及人際關係中的各式景觀。


曹斐《Rumba II: Nomad》2015


陶輝《一個人物與七段素材》2016

引人注目的藝術家作品還有徐文愷(aaajiao) 的《窮人採礦 I 》(2011) 及 李燎《消費 》(2012) ,前者調侃比特幣(Bitcon) 的不穩定性,後者則透過加入深圳富士康生產線45天,賺取買得起一部16GB iPad Mini的酬勞之後離職,  以行為藝術模式反思勞工與消費背後隱藏的焦慮及不安。

徐文愷《窮人採礦 I》2011

李燎《消費》2012

香港的當代藝術正經歷轉變。K11與倫敦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 的合作,引進更多國際級藝術家及策展人來港。隨著香港展的結束,同一概念的Hack Space 亦將登陸其他中國城市,快速將「駭客」思潮擴展,對中國的「山寨」文化創意帶來更有力的推動。

展覽:
Hack Space
(K11 Art Foundation 及the Serpentine Galleries合辦)



地點:
上環中遠大廈地下K11 Art Foundation 臨時展覽空間

日期:
至 24/4/2016

 Posted on Pentoy 評台



Wednesday 20 April 2016

Hacker Ethos: 「駭客」思潮造就新藝術

Simon Denny 的 Server Rack 裝置作品《Modded Server Rack Display; Adapting Hacking》2015


沒有想過把電腦室的伺服器架 (Server Rack)搬進藝術空間,會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絕罷?!原因不單純粹是「現成物」的議題,而是當下大時代的「駭客」思潮 (Hacker Ethos)正熱得火紅。

Simon Denny(33歲) 是居於柏林的新西蘭藉藝術家,在56屆威尼斯雙年展(2015年) 代表其國家參展,當時以重塑手法繪畫「斯諾登」公開的 NSA (美國國家安全局) 幻燈片,一座座伺服器架進駐覆蓋文藝復興天花壁畫的聖馬可圖書館 (Marciana Library) ,成為遊人佳話,算是抓緊機會上位的成功例子。

Simon Denny 於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代表新西蘭館作品 Secret Power 


曾幾何時「駭客」代表入侵個人私隱或檔案,非義之舉。今天是以「駭」制「駭」成了大條道理:就像「斯諾登」公開英美政府長期秘密監控群眾,提取國民通訊紀錄,另外近日國際組織 Hack 了巴拿馬文件,公開300萬份富豪政要的財富資料檔案,全球市民無不報以掌聲。


「駭客」思潮,成創意源頭


以國際新上位藝術家Simon Denny牽頭,聯同11位中國年輕藝術家的香港群展:「Hack Space」,可說是三、四月排山倒海展覽進入尾聲的重頭戲。

Simon Denny 說 "Hack"一字,最早是 美國波士頓MIT 大學於1946年創立的學生研習組織所提出的佻皮用語。他亦認為敢於說不,挑戰現存框架,提出非傳統的問題及解決方案,是「駭客」精神的內核 (Asking unconventional questions, provide unconventional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able to say NO and question a system that works)。中國當代藝術中獨特的「山寨」文化,亦同時蘊含「駭客」精神,換言之先抄襲後創新,是創新猷的源頭。

在2015年倫敦 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 (蛇形畫廊)的大型展,Simon 展出了「駭客」思潮下私人企業(蘋果、Zappos網上鞋店)及政府機關 GCHQ ( 英國中央情報局)採用的"Agile" 及 "Halocracy" 管理模式,新思維巔覆傳統規律,既靈活自覺,又無跡可尋。這幾件別具一格的思考性裝置,成為是次香港展的主打作品。

Simon Denny 展出拆解英國 GCHQ(即中央情報局)管理模式的大型裝置。



不過,與其說展覽是眾星拱照 Simon Denny  的「駭客」系列,不如說這是一個展現八十後中國新一代藝術家創意實力的熱鬧雞尾派對,他們取材於社會現實,回應新科技、消費模式、城市變遷,作品可說各自各精彩。當然,作品也猶如「現成物」,經由藝術家、策展人走訪北京藝術家工作室中擷集而成。

曹斐《Rumba II: Nomad》2015


影像作品中曹斐的《Rumba II: Nomad》(2015) 短片以「電動吸塵機」遊牧於北京四環拆遷新區,活現城市中持續的摧毀與更新,兼融揮洒自如的創作幽默與浪漫;而陶輝的《一個人物與七段素材》(2016) 則創造出視覺與聽覺分離的領域,帶領觀者自我拼湊城鎮及人際關係中的各式景觀。

陶輝《一個人物與七段素材》2016



引人注目的藝術家作品還有徐文愷(aaajiao) 的《窮人採礦 I 》(2011) 及 李燎《消費 》(2012) ,前者調侃比特幣(Bitcon) 的不穩定性,後者透過加入深圳富士康生產線45天,賺取買得起一部16GB iPad Mini的酬勞之後離職,  以行為藝術模式反思勞工與消費背後隱藏的焦慮及不安。

徐文愷《窮人採礦 I》2011


李燎《消費》2012


香港的當代藝術環境正經歷轉變。K11與倫敦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 的合作,引進更多國際級藝術家及策展人來港。著名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 之前訪港多次,唯專程策展才第一趟,Simon Denny 亦同樣是首次在亞洲區作展。隨著香港展的結束,同一概念的Hack Space 亦將登陸其他中國城市。

展覽:
Hack Space
(K11 Art Foundation 及the Serpentine Galleries合辦)

地點:
上環中遠大廈地下K11 Art Foundation 臨時展覽空間

日期:
至 24/4/2016

本文刊於立場新聞

Monday 4 April 2016

85新潮啓蒙者:Robert Rauschenberg (勞森伯格)


勞森伯格於1983年在畫室中製作《四分一英里路》
Photo: Attributed to Terry Van Brunt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話說 80年代初,中美建交後,中國美術館籌辦了兩個來自美國的重量級展覽:1981年 8月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的《波士頓美術館名畫原作展》 帶來Jackson Pollock 等抽象主義藝術家名作;另外,是1985年傳奇現代藝術大師 Robert Rauschenberg 勞森伯格 (1925-2008)首度以私人文化交流形式到北京及拉蕯作展,11月18日位於中國美術館的《勞森伯格作品國際巡迴展》為期22天,吸引全國藝術家風湧到來觀摩,入場人次超逾30萬。

據說一位浙江美術學院的老師,率領整班準畢業生從杭州帶到北京,逗留了整整一個月以學習大師作品。曾有藝術家談及當年觀展後,衝擊太大,有想過不再繪畫,慨嘆怎樣畫也比不上這位大師。(註)



1985年《勞森伯格作品國際巡迴展》場刊封面

紐約街頭撿垃圾


我曾看過當年展覽場刊,共47件作品有集成、雕塑或油畫拼貼,全都是創作巔峰時期的經典作品,包括《床》Bed (1955)、《奴女》Odalisk (1955-1958)  《姓名縮寫》Monogram (1955-1959)、《崍谷》 Canyon  (1959) 等 。當年文化封閉,藝術家和美術學生只能靠傳閱畫冊中細小模糊的圖片看作品,看了此展頓感嘖嘖稱奇,大開眼界。

1954至1965年是勞森伯格「集成」作品(Combines) 創作的年代,亦是他藝術人生的巔峰時期。從文獻中看,1953年28歲的勞森伯格結束了8個月與Cy Twombly 的歐遊回到紐約,4月即搬進曼克頓下城區Fulton Street 61號的工作室,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迅速,區内被丟棄的廢物特別多,每次他到街走走,總撿到一些可用的硬紙板、動物標本、舊車軚、明信片、雜誌等,《姓名縮寫》系列大抵在那時開始萌芽。

《姓名縮寫》1985-1989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中國內地當時物資匱乏,以垃圾「現成物」(Found Objects) 來作材料可說是天荒夜譚。85新潮一代藝術家觀看了這批30年前的作品,真正含意是開啓了他們的視野,從畢加索的現代主義、Jackson Pollock 的抽象表現主義,跳到Pop ArtConceptual Art、裝置行為、Arte Povera 等等,再連接中國本土社會文化,發放異彩。


雅俗共賞 壓抑生共鳴


不過,其實當時很多中國藝術家,未必看懂勞森伯格的作品,文化差異是其一,好些作品看似「無厘頭」地表達城市生活,然卻話中有話, 例如作品《Canyon》(1959) ,以飛鷹標本置於油畫拼貼,夾集兒子嬰兒照片,隱含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宙斯,化作老鷹擒走貌美少年加尼米德之故事(Zeus abducting Ganymede)。利用希臘神話,隱喻同性之愛,中國人難以立即看懂。


 《峽谷》1959 (Museum of Modern Art)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床》1955 (Museum of Modern Art)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另一作品《床》不單以油彩塗抹於枕頭、床單與被舖,還添點牙膏加上生活痕跡,掛在牆上,作品大膽地巔覆了繪畫與雕塑之分野,填補了生活與藝術之鴻溝,同時也呈現了藝術家與同性戀人約翰斯 (Jasper Johns) 的激情之愛。兩人之戀正值五十年代美國麥卡錫時代 (McCathy Era),在此冷戰高峰期,同性戀者被指控為同情共產主義者,令勞森伯格的作品往往蘊含被壓抑的隱喻,藝評人在政治文化及宗教的忌諱下,也未必提出解讀。勞森伯格充滿個人色彩與創意的「集成」作品,無疑正面衝擊了「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延安文化,加強了85新潮藝術家創新的勇氣。




《Forged Gift》 1979

ROCI 計劃文化交流作品

前文提及的《勞森伯格作品國際巡迴展》,原是這位已故藝術家自資創立的勞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1984-1991),簡稱ROCI 計劃的展覽項目。除了往中國,他還去了委內瑞拉及馬來西亞等九個國家,透過藝術創作宣揚愛、和平及達到文化交流。



《Canine E Cane》1987



現於中環 PACE 畫廊展出之五幅作品,乃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個人基金會所選,乃70末至90年代初之絲網印刷圖像與油畫混合創作。最早的一件作品是七十年代末期代表「Slide」系列的《Forged Gift》(1979),雜合布料、攝影、印刷等混合媒介,標誌從表演媒體回歸繪畫的階段性作品;《Canine E Cane》 (1987)屬於1986至93年「發光」系列(Shiner series) 期間作品,以另類方式記錄了身處委內瑞拉時的影像,鋁片上左右兩邊分別是絲印的拳師狗及個人半身剪影,上端再加上閃亮鋼片。


香港佩斯畫廊「Robert Rauschenberg 勞森伯格」展。
Courtesy Pace Hong Kong. 



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 將舉行為期兩個半月的「勞森伯格在中國」展覽 (2016年6月12日至8月21日),12月英國倫敦Tate Modern 又將展出勞森伯格20年來最大型回顧展,接著又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及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 (SFMOMA)分別展出。作為觀眾,我是既興奮又期待的。



註:Thomas J. Berghuis, Performance Art in China, Timezone 8 Hong Kong, 2006, p54.




地點:
Pace Hong Kong 佩斯畫廊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30號娛樂行15樓C

日期:
 21/3 - 12/5/2016

本文同時刊登於 Stand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