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 Space 展覽現場 |
將「駭客」思潮 (Hacker Ethos)引進當代藝術,並因而鋒芒畢露的,正是近日K11 Art Foundation (KAF)「Hack Space」展覽中的主打藝術家 Simon Denny(33歲)。這位現居柏林的新西蘭藝術家,在56屆威尼斯雙年展(2015年) 代表國家參展,以重塑手法繪畫「斯諾登」公開的 NSA (美國國家安全局) 幻燈片,一座座伺服器架進駐覆蓋文藝復興天花壁畫的聖馬可圖書館 (Marciana Library) ,引為佳話,算是抓緊機會上位的成功例子。
Simon Denny 於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代表新西蘭館作品 Secret Power |
「駭客」思潮,成創意源頭
Simon Denny 說 "Hack"一字,最早是 美國波士頓MIT大學於1946年創立的學生研習組織所提出的佻皮用語。他亦認為敢於說不,挑戰現存框架,提出非傳統的問題及解決方案,是「駭客」精神的內核 (Asking unconventional questions, provide unconventional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able to say NO and question a system that works)。
為籌備香港展,Simon 又與資深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 ,以及Amira Gad 一同走訪藝術家北京的工作室,擷集合適作品,驚覺「駭客」精神,原來早已植根中國。同樣地實事求是、靈活變通,「駭客」精神與先斬後奏、為解決難題、迎難而上的「山寨」文化不謀而合。今次的「Hack Space」香港展作品,主打作品除了Simon Denny早前在倫敦的展品,還有11位中國80後藝術家的各類媒體創作。
80後中國藝術家展現創意
Simon Denny 熱衷拆解「駭客」思潮下私人企業(蘋果、Zappos網上鞋店)及政府機關 GCHQ ( 英國中央情報局)採用的管理模式,並以大型裝置及圖解展示,是頗為思考性及邏輯性的作品,與一群中國藝術家描繪城市生活變遷,產生了衝擊性的微妙的效應。例如Simon 伺服器架內的螺旋形火車軌,巧合地與梁碩《買後母#1》(英文:My Homeland No.1)(2012) 的人造盆景裡的火車構成視覺上的對話。
Simon Denny 的 《Modded Server Rack Display; Adapting Hacking》2015 |
梁碩《買後母#1》2012 |
獨立去看,作品也各自各精彩。影像作品中曹斐的《Rumba II: Nomad》(2015)短片 以「電動吸塵機」遊牧於北京四環拆遷新區,活現城市中持續的摧毀與更新,兼融揮洒自如的創作幽默與浪漫;而陶輝的《一個人物與七段素材》(2016) 則創造出視覺與聽覺分離的領域,帶領觀者自我拼湊城鎮及人際關係中的各式景觀。
曹斐《Rumba II: Nomad》2015 |
陶輝《一個人物與七段素材》2016 |
引人注目的藝術家作品還有徐文愷(aaajiao) 的《窮人採礦 I 》(2011) 及 李燎《消費 》(2012) ,前者調侃比特幣(Bitcon) 的不穩定性,後者則透過加入深圳富士康生產線45天,賺取買得起一部16GB iPad Mini的酬勞之後離職, 以行為藝術模式反思勞工與消費背後隱藏的焦慮及不安。
徐文愷《窮人採礦 I》2011 |
李燎《消費》2012 |
香港的當代藝術正經歷轉變。K11與倫敦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 的合作,引進更多國際級藝術家及策展人來港。隨著香港展的結束,同一概念的Hack Space 亦將登陸其他中國城市,快速將「駭客」思潮擴展,對中國的「山寨」文化創意帶來更有力的推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