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4 April 2016

85新潮啓蒙者:Robert Rauschenberg (勞森伯格)


勞森伯格於1983年在畫室中製作《四分一英里路》
Photo: Attributed to Terry Van Brunt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話說 80年代初,中美建交後,中國美術館籌辦了兩個來自美國的重量級展覽:1981年 8月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的《波士頓美術館名畫原作展》 帶來Jackson Pollock 等抽象主義藝術家名作;另外,是1985年傳奇現代藝術大師 Robert Rauschenberg 勞森伯格 (1925-2008)首度以私人文化交流形式到北京及拉蕯作展,11月18日位於中國美術館的《勞森伯格作品國際巡迴展》為期22天,吸引全國藝術家風湧到來觀摩,入場人次超逾30萬。

據說一位浙江美術學院的老師,率領整班準畢業生從杭州帶到北京,逗留了整整一個月以學習大師作品。曾有藝術家談及當年觀展後,衝擊太大,有想過不再繪畫,慨嘆怎樣畫也比不上這位大師。(註)



1985年《勞森伯格作品國際巡迴展》場刊封面

紐約街頭撿垃圾


我曾看過當年展覽場刊,共47件作品有集成、雕塑或油畫拼貼,全都是創作巔峰時期的經典作品,包括《床》Bed (1955)、《奴女》Odalisk (1955-1958)  《姓名縮寫》Monogram (1955-1959)、《崍谷》 Canyon  (1959) 等 。當年文化封閉,藝術家和美術學生只能靠傳閱畫冊中細小模糊的圖片看作品,看了此展頓感嘖嘖稱奇,大開眼界。

1954至1965年是勞森伯格「集成」作品(Combines) 創作的年代,亦是他藝術人生的巔峰時期。從文獻中看,1953年28歲的勞森伯格結束了8個月與Cy Twombly 的歐遊回到紐約,4月即搬進曼克頓下城區Fulton Street 61號的工作室,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迅速,區内被丟棄的廢物特別多,每次他到街走走,總撿到一些可用的硬紙板、動物標本、舊車軚、明信片、雜誌等,《姓名縮寫》系列大抵在那時開始萌芽。

《姓名縮寫》1985-1989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中國內地當時物資匱乏,以垃圾「現成物」(Found Objects) 來作材料可說是天荒夜譚。85新潮一代藝術家觀看了這批30年前的作品,真正含意是開啓了他們的視野,從畢加索的現代主義、Jackson Pollock 的抽象表現主義,跳到Pop ArtConceptual Art、裝置行為、Arte Povera 等等,再連接中國本土社會文化,發放異彩。


雅俗共賞 壓抑生共鳴


不過,其實當時很多中國藝術家,未必看懂勞森伯格的作品,文化差異是其一,好些作品看似「無厘頭」地表達城市生活,然卻話中有話, 例如作品《Canyon》(1959) ,以飛鷹標本置於油畫拼貼,夾集兒子嬰兒照片,隱含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宙斯,化作老鷹擒走貌美少年加尼米德之故事(Zeus abducting Ganymede)。利用希臘神話,隱喻同性之愛,中國人難以立即看懂。


 《峽谷》1959 (Museum of Modern Art)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床》1955 (Museum of Modern Art)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另一作品《床》不單以油彩塗抹於枕頭、床單與被舖,還添點牙膏加上生活痕跡,掛在牆上,作品大膽地巔覆了繪畫與雕塑之分野,填補了生活與藝術之鴻溝,同時也呈現了藝術家與同性戀人約翰斯 (Jasper Johns) 的激情之愛。兩人之戀正值五十年代美國麥卡錫時代 (McCathy Era),在此冷戰高峰期,同性戀者被指控為同情共產主義者,令勞森伯格的作品往往蘊含被壓抑的隱喻,藝評人在政治文化及宗教的忌諱下,也未必提出解讀。勞森伯格充滿個人色彩與創意的「集成」作品,無疑正面衝擊了「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延安文化,加強了85新潮藝術家創新的勇氣。




《Forged Gift》 1979

ROCI 計劃文化交流作品

前文提及的《勞森伯格作品國際巡迴展》,原是這位已故藝術家自資創立的勞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1984-1991),簡稱ROCI 計劃的展覽項目。除了往中國,他還去了委內瑞拉及馬來西亞等九個國家,透過藝術創作宣揚愛、和平及達到文化交流。



《Canine E Cane》1987



現於中環 PACE 畫廊展出之五幅作品,乃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個人基金會所選,乃70末至90年代初之絲網印刷圖像與油畫混合創作。最早的一件作品是七十年代末期代表「Slide」系列的《Forged Gift》(1979),雜合布料、攝影、印刷等混合媒介,標誌從表演媒體回歸繪畫的階段性作品;《Canine E Cane》 (1987)屬於1986至93年「發光」系列(Shiner series) 期間作品,以另類方式記錄了身處委內瑞拉時的影像,鋁片上左右兩邊分別是絲印的拳師狗及個人半身剪影,上端再加上閃亮鋼片。


香港佩斯畫廊「Robert Rauschenberg 勞森伯格」展。
Courtesy Pace Hong Kong. 



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 將舉行為期兩個半月的「勞森伯格在中國」展覽 (2016年6月12日至8月21日),12月英國倫敦Tate Modern 又將展出勞森伯格20年來最大型回顧展,接著又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及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 (SFMOMA)分別展出。作為觀眾,我是既興奮又期待的。



註:Thomas J. Berghuis, Performance Art in China, Timezone 8 Hong Kong, 2006, p54.




地點:
Pace Hong Kong 佩斯畫廊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30號娛樂行15樓C

日期:
 21/3 - 12/5/2016

本文同時刊登於 Standnews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