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逸君 《掛在那裡》2015 Inkjet Print 200 x 150 cm。 Courtesy of Leo Xu Projects. |
昔年日本電視劇「前程錦鏽」三位青年人的奮鬥故事,時刻在重演~是次地點由上海開始。2000年在網絡上陌路相逢的三個文藝年青人,傾吓玩吓成了摯友,十六年後今日一位是畫廊掌舵人~許宇,一位是在紐約Brooklyn嶄露頭角身的女藝術家~廖逸君 (Pixy Liao),另一位則從巴黎學成歸國,從事表演藝術行政的女強人小張,各自為夢想加油打拼。
許宇的Leo Xu Projects 位於上海徐匯區復興西路一幢民房 |
Leo Xu Projects展出Nina Canell: Reflexology -藝術家來自瑞典 |
沒有文革包袱的一代
許宇/Leo Xu 確是上海當代藝圈中需要關注的名字,2011年他創立了— Leo Xu Projects— 一間重視「策展項目」的商業畫廊,獨門秘笈是「慧眼識英雄」,發掘本土及國際的臥虎藏龍,再推廣於不同的市場。兼為藝評人及策展人的許宇,國際視野來自先前於北京前波畫廊 (Chambers Fine Arts)及上海科恩畫廊 (James Cohen Gallery)的經驗累積。 今年11月中旬,在上海兩大藝博 - WEST BUND Art & Design 及 ART021,徐宇分別挑選數件Pixy Liao作品放在當眼處,剎是囑目。Pixy大膽描繪兩性關係的攝影及錄像自拍(常故意拿著快門線),可謂脫穎而出,令人眼前一亮。
廖逸君 《Man as Bag》2016 展出雕塑及錄像 |
廖逸君 《Massage Time》2015, C-Print
Courtesy of Leo Xu Projects
Courtesy of Leo Xu Projects
上海土生土長的Pixy (b.1979) 是父母的獨生女,大學畢業後不甘心做平凡的設計員,遂往美國深造攝影圓夢。她的代表作《Experimental Relationship》(2008至今)猶如生活日誌,以女性視點 (Female Gaze) 將日藉男友Moro塑造成被欺凌者,攝影作品《掛在那裡》(Hang in there) 便是一例,揉合日本動漫與超現實幻想,讓西方藝評人體味亞洲式的「女性主義」趣味,國內人又感受到一股叛逆的清新氣流,顛覆傳統過足癮。
網絡世界 靈感泉源
其實,一批於1976年文革結束後出生的新一代,或統稱為「八十後」現已迅速成為上海甚至國內當代藝術的生力軍,他們在意識形態及風格上,均與早前一輩截然不同 。「一孩政策」加上在網絡年代,澎湃的外來訊息風湧而來,受注視的獨生兒女,享受個人化的自我追尋,多於對政治及社會的批判;他們也不甘被歸類及定形,更有興趣在互聯網中找塑材及靈感,探索全球化議題;備受西方市場受落的中國元素,如余友涵的毛主席肖像系列、谷文達的水墨書法裝置,也不再是這一代那杯茶。
WEST BUND Art & Design 針對上海市場,前為 aaajiao 作品 |
再者,這些培育於本土的一代,其成就未必跟曾否放洋留學有關。另一位活躍於上海的「八十後」徐文愷 —又名 aaajiao,網上別號「阿角」— 也是Leo Xu Projects當中讓人另眼相看的新寵兒。無獨有偶,他跟Pixy一樣,都是「轉行」來當藝術家,他在大學本科修讀電腦科學,對網絡應用駕輕就熟,互聯網上的新媒體、新現象和生態,國內的防火牆,虛擬與真實世界,都成了創作靈感。作品《Gfwlist》打印無法解讀的數據,讓觀眾自由取閱,對訊息干擾提出反思。 aaajiao 自2007年由北京工作室移居上海,近年成了國內外炙手可熱的藝術家,好評如潮,皆因觀眾都屬網絡世代。
aaajiao 《Gfwlist》2010, 裝置 76 x 30 x 280 cm
Courtesy of Leo Xu Projects.
互聯網改變了世界,更多中國當代藝術家,無需赴笈海外升學,祇要越過防火牆,登記一個VPN帳號來翻牆,也可上 google和facebook,並遨遊紐約MoMA等美術館,易如反掌。時代不能逆轉,亦無法阻擋。
*註:於Asia Society Texas Center 策展"We Chat: A Dialogue in Contemporary Art" (26/3-3/7/2016) 與廖逸君在講座中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