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界巨星兼女強人 Zaha Hadid (扎哈·哈迪德 1950-2016) 的傳奇人生有激勵有挫折,雖突然早逝使人惋惜,幸好遺下美妙、令人類自豪的偉大建築,猶如長存的戶外藝術品屹立不倒。Zaha 的建築物遍及歐美、中東、亞洲及中國大陸,香港的理工大學的賽馬會創新樓 (2007-2013) 該令港人引以為傲,未到過嗎?該是時候到那裡走一走。
Zaha Hadid |
Zaha 生前曾說,我們正處於一個追求體驗生活的世代,對美的追求,不僅限於美術館的一件作品,而是嚮往空間及環境的全新體驗,建築物無論是博物館、演奏廳、還是一楝房子,也需要作出改變,不應默守成規。"What we are doing coincide with a time people want to experience something different. There is a paradigm shift ... people want a better environment...They want to experience space in a different way. " (註1)建築改善空間及環境,讓人類活得更愉悅,必需被視為當代藝術之一,也當之無愧。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 (2007-2013) Photo© Iwan Baan |
曲線女王 建築如3D書法
Zaha成長於六十年代伊拉克巴格達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從政、母親是藝術家。每到暑假便隨父母遊歷歐洲,受現代主義建築及超現實藝術薰陶,最後她放棄數學轉讀建築,1972年進入倫敦著名的的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簡稱AA) ,一如亦師亦友的Rem Koolhaas 和 Elia Zenghelis,深受俄國建構主義(Russian Constructivism)影響,這段由1913至1930年間的社會主義新年代,藝術、建築百花齊放,簡約的抽象幾何乃箇中美學精隨,蘊含理性、客觀及無懼的實驗精神。
Zaha 的私人筆記薄 — 中間挖空放筆,草圖線條妙曼浮動。 |
被冠以「曲線女王」稱號的Zaha 常被笑言與90度的「直角」無緣,波浪式浮動的弧形線條,媲美大自然奇觀,氣勢萬千,看得人砰然心動。連綿的曲線如在天空寫意飛翔,打破牆壁的規限,空間充滿流動感(Fluidity) 及連接性(Connectivity) ,不局限於方方正正的框框,更覺遼闊;她的靈感不少由邊畫邊想的手繪線條開始,置身其建築內,有如游走於「3D書法」裡,如夢似真; 她又運用傾斜及稍為扭曲的線條,令建築上的小問題迎刃而解,趣味的「魚眼鏡」變形效果擴展了視覺領域,整體建築物既融匯入坐落的環境,又呈現一股爆炸力,令之成為地標 — 她的工作夥伴拍檔 Patrik Schumacher亦是以「爆炸」、「書法」、「變形」、「景觀」(Explosion, Calligraphy, Distortion, Landscape) 這四項模式總括Zaha 建築設計獨到之處。(註2)
是「夢想家」還是「大白象」
在學校內鋒芒畢露的Zaha,早年的建築事業不算一帆風順。畢業後於1979年成立Zaha Hadid Architects (ZHA),1983年參與香港山頂 (The Peak) 一項會所設計比賽摘下桂冠,設計上的凌空概念確是石破天驚,卻因發展商失去會址而無法建成。第一件完工的建築物 — 德國萊恩河畔的維特消防局(Vitre Fire Station, 1990-1993) 建成已是十年之後。1994年在威爾斯的Cardiff Opera House建築設計賽再獲冠軍、重審後又再度得獎,最終仍被認為無法建築(unbuildable),令 Zaha 氣結不已。她不時認為,種族、膚色是她事業的障礙,身為女性更令她難以打入男性為中心的建築界。那些年雖得獎卻「食白果」的日子,她只能以教建築為生,幸好她愛上教學,桃李滿門,樂在其中。性格爽朗富幽默感的Zaha,自信心十足,相信在她的字典中,沒有「逆境」這二字。
香港山頂, 1982-83
Acrylic on canvas
無可否認,Zaha 的「建築夢」不少靠私人企業才能成就。財雄勢大的商業集團,甘願耗巨資建頂級建築,實無可厚非 —建興私人別墅(如莫斯科附近的 Capital Hill Residence 2006-2011) 、 商業大樓( 如邁亞美市中心摩天豪宅 1000 Museum 2012-未定)、豪華商場(如北京銀河 SOHO 2009-2012)、現代化辦公室(如德國萊比錫 BMW Central Building 2001-2005);反之,國家政府斥巨資則被指「大白象」,如南韓首爾市政府的東大門設計公園 (Dongdaemun Design Plaza 2007-2013) 被譏為「大而無當」,被批實用空間太少;廣州市政府斥資十億人民幣建「廣州大劇院」(2003-2010),打造現代城市形象,市民譽多於諉,算是異數。最近的例子是2020年東京奧運場館,縱使Zaha 的 ZHA 在2012年在安藤忠雄領頭的國際公開設計賽中被選中,仍因敵不過超支的指控而被逼叫停,Zaha兩年心血白費,新班子還僱用了她在日本的建築工程拍擋,無怪乎Zaha悻悻然。「大白象」的批評往往與政治爭議劃上關係,千絲萬縷,難以說明。
位於北京的銀河SOHO Photo © Iwan Baan
廣州大劇院 Photo © Iwan Baan
其實,外界對Zaha 的作品的造形也非沒有批評,不少人會以建築物形似什麼作為話題。每當提到廣州大劇院似「生蠔」,倫敦水上運動中心似「鯨魚」,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市的 Heydar Aliyev Centre似「爬蟲」,都令Zaha 啼笑皆非。記得最不客氣的批評,要算是以女性生殖器,來形容的卡塔爾Al Wakrah Stadium (2022年世界杯運動場館),這次Zaha 大聲反擊: What are they saying? Everything with a hole in it is a vagina? That’s ridiculous.” (Time)。要知道一向貫徹Zaha創作意念的,不是「形似」(mimicking) 而是抽象 (Abstraction),對牛彈琴,難怪 Zaha 動氣了。
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市 Heydar Aliyev Centre Photo© Iwan Baan
早前在Zaha Hadid「實驗無止境」展覽看到Zaha 的繪畫及繪圖,令人驚艷,原來她撩撩幾筆,便勾出輪廓作為建築設計藍本,無容置疑是天才橫溢。她還會為概念圖以塑膠彩著色,當中五色彩帶(Confetti) 散滿空間,呈視 break away「爆炸」實驗形態,與建築設計構想一脈相承,亦與她仰慕的俄國 「至上主義」(Suprematism)大師 Kazimir Malevich 簡約幾何風格相近。據說早於「山頂」(1982-83)勝出後,當時AA總監Alvin Boyarsky 便急不及待,在學校的地下室,展出Zaha 該次的繪畫及繪圖,可想而知,友儕間已慧眼識英雄,在三十多年後我們獨立地觀賞這些充滿浮動感的抽象畫作,仍猶如進入未來世界,前衛不已。相對於建築這門集體配合的藝術,繪畫無疑是一項無懼「偷橋」的個人創作,Zaha 的繪畫天份相信未來將獲更多肯定及推賞。
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