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1 May 2017

「藝」有相似 ~ Damien Hirst 要解畫

在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年5月13日至11月26日) ,代表英國參展是默默耕耘、作風低調的72歲女藝術家Phyllida Barlow;不過惹起更多爭議的,卻是其同鄉Damien Hirst 在場外的另一個展覽,一方面不乏捧場客,另一方面竟被斥抄襲(Plagiarism) 及挪用(Appropriation),前者顯然蘊含貶意。Tracey Moffatt (澳洲國家館藝術家) 以『奇妙的墮落』(fascinating decadence) 來形容這位YBAs (Young British Artists)巨星。



 Victor Ehikhamenor Instagram 上載的 《Golden Heads, (Female》
WIKI COMMONS "Bronze Head from Ife"


YBAs 改寫英國當代藝術史

Damien Hirst (b.1965)集藝術家、收藏家及生意人於一身。1988年於倫敦Goldsmiths 學院未畢業便籌策一鳴驚人的「Freeze」美術展,成功贏得著名藏家Charles Saatchi垂青及收藏。不少人認為「冇Damien Hirst 便冇YBAs」— 這群年青英國藝術家「引人注目、嘩眾取寵」的風格,更為英國當代藝術史揭開新一頁。

Damien愛藝術也愛金,2008年與蘇富比合作的個人拍賣賺了大錢,開設的私人畫廊Newport Street Gallery不時展示其Jeff Koon收藏,又僱用大批畫工助手,身家豐厚(3億英磅)。不過,他遭人笑柄的「瘀」事甚多,例如貴為英國藝術大獎Turner Prize (1995年)得主,考A-Level美術科成續只取得E級,曾經兩次高賣被抓,成名後染上毒癮酒癮聲名狼籍。不過,事過境遷,反而是其作品一再被指抄襲,是個藉得討論的議題。是他樹大招風招人妒,還是真有其事?

2012年,Damien在倫敦Tate Modern 的『回顧展』,小妹有幸可到場參觀,記憶猶新。數個大型玻璃櫃,注滿「甲醛」(Formaldehyde) 放著真實動物標本,作品《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1991)(暫譯:《活著的認為死亡不可能》) 是把巨型的鯊魚標本放進防腐液體裡,探討死亡與腐朽、愛與孤寂、這些永恒的人生課題, 確有感悟。不過,原來藝評人對Damien Hirst 作品經常出現激烈分歧,這是我後來才曉得的 —The Art Damen Hirst Stole 一文指出他的創作包括圓點繪畫(Spot Paintings) 、 旋轉繪畫(Spin Paintings) ,以及骷顱骨 (The Skull) 等都有抄襲嫌疑。

《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Sensation 展覽
 Photo courtesy of the Brooklyn Museum


西非瑰寶 Ife Head (伊費頭像)被抄襲?

今次所說的Damien Hirst最新力作 —《Treasures From the Wreck of the Unbelievable》(暫譯:『不可思議』的沉船寶藏》),展期 2017年4月9日至12月3日 — 從構思到面世耗時十載,製作費達數千萬英磅,金主之一是拍賣行Christie's老闆兼Damien 的忠實擁躉Francois Pinault。189件雕塑及人像,模擬二千年前東非深海沉沒輪船打撈出來的文物。最吸睛莫如高18米、站立於Palazzo Grassi 大堂中央的無頭怪獸銅像,地上旁邊還有一個放大的怪獸頭,貫徹Damien 作品的「嚇餐死」(Shockaholic) 風格;他又把印加、古埃及、古羅馬等文明古物改頭換面,注入流行偶像元素,例如法老皇貌似音樂人Pharrel Williams,女歌手Rihanna 變成蛇髮纏頭的Medusa,加插沾有海底珊瑚礁的米奇老鼠等,還專誠攝製了虛擬的打撈場面影片,力圖把一個杜撰的沉船故事,敍述得有聲有色,更明顯地運用了挪用古文物與流行文化匯合的策略。

《Treasures From the Wreck of the Unbelievable》展覽  Palazzo Grassi 大堂中央作品 《Demon with Bowl》
圖片來源:Damien Hirst and Science


據說,西非尼日利亞(Nigeria) 藝術家 Victor Ehikhamenor 觀展後大感不悅,並在IG上載了《Golden Heads, (Female)》照片,指出大英博物館《伊費頭像》十分相似,細看面上垂直的線紋也如出一徹。他指出不知就裡的群眾,可能誤會作品是Damien Hirst 的原創。根據倫敦大英博物館記載,Ife Head 於1938年在尼日利亞伊費(Ife)古城皇宮附近掘出,證明早於十五世紀中非洲西南部一帶,早已製成這類工藝精湛細致的雕塑,而尼日利亞確實曾有一段失傳的輝煌文化。看來,這位西非藝術家是不吐不快,借「藝」有相似,發洩向來世人對西非民族的低估。

展覽策展人 Elena Geuna 很快便出來解畫,指出作品無論在場刊及語音導賞中,關於伊費皇朝頭像的說明絕對清晰,絲毫沒有蒙騙觀眾的意圖。

Appropriation 的是與非

事實上,抄襲(Plagiarism) 帶有「偷」的意思,即「抄橋」之餘沒有註明出處; 一般人會對抄襲觀感不好,但在藝術史上,挪用藝術(Appropriation Art)其實是一種已被認可的「藝術策略」,藝術家將之運用得是否高明,是否有昇華?才是癥結所在,例如:該影像、符號或物件是否過份翻用,失去了沖擊思維的效果?套用著名藝評人Jonathan Jones 所說 ~ Rihanna with snaky hair is just plain dull ~ 當某種策略重覆過多,觀眾便漸變麻木。

Appropriation 這種「藝術策略」始自立體派時期畢加索的Collages作品 (1912),Marcel Duchamp 的「小便器」《Fountain》 ( 1915) 最經典,因為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 (註);五十年代,借助現成物(Readymades)、拼貼(Collage) 和蒙太奇(Montage) 是不少 Pop Art 藝術家的手法。七、八十年代起,Sherrie Levine、Richard Prince 及 Cindy Sherman 等以攝影為主的藝術家,分別翻拍舊照片、劇照,成為一類獲藝術市場接受的Appropriation Art 。藝術家只需自圓其說,審視出新視野,對現制度作出新批判,產生「似曾相識」(dejalu) 的糢糊美感,一旦晉身國際畫廊及美術館擺放,即更有光環。不過,他們的代價便是要預備對薄公堂,與原創者解決版權訴訟。

不少人認為即使採用挪用手法,亦需取得原作者同意,好像「萬寶路香煙牛仔廣告」的原創者,便欲指控Richard Prince 未徵求他的同意便將廣告拍成照片重用,近期大師又採用未獲授權的女性Instagram 照片做作品,是非不斷;女藝術家Sherrie Levine 挪用了三十年代大蕭條時Walker Evans 的攝影名作重新拍攝,即使未能取得原創者同意,也透過命名為《After Walker Evans》以表示敬意。

Damien Hirst 挪用《伊費頭像》的金頭女像雕塑,原創者是何許人無從追考,亦不會引起版權訴訟。事實上,最令該展覽「始作俑者」關心的,該是作品的銷情!他以「嚇餐死」的手法,闡述「假大空」的虛構傳奇,小妺認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令人憶古思今,算是趣味之一,即使未能贏盡所有人的心,也可影射謊話連篇、不知何去何從的現時環球局勢。

註:
可參考Tate Term on Appropriation: http://www.tate.org.uk/art/art-terms/a/appropr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