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2 March 2015

Art Basel HK ~ Encounter 作品 :周奧《陵墓》本土得來好國際



《陵墓》2014

樹脂、塗料、金屬  341 cm X 341 cm X 559 cm 

來香港居住已九年的Joao Vasco Paiva 有個中文名字,叫周奧。這個名字如果用普通話唸起來,就和葡文發音差不多,令人頓感親切。

馬凌畫廊(Edouard Maingue Gallery) 去年提交了周奧的作品《陵墓》建議書,參選本屆Art Basel HK 的 Encounter (藝聚空間 ),旋即被策展人 Alexie Glass-Cantor 揀選為20件大型裝置藝術作品之一。



Encounter 這個策展部分,是Art Basel藝博會品牌 - 包括巴塞爾及邁亞美的Art Basel -的常設項目,目的是透過大型裝置,藝術生氣活力滲透於展區之間,觀賞者可在穿梭畫廊展區之餘,喘息一下拍拍selfie 。 香港今屆有不少向高空發展的作品 - 原木雕塑、山水畫卷、還有不少聲畫撩動的項目 - 換言之,作品既要有深意,亦要具「吸眼球」的元素

周奧的《陵墓》也足有5.6 m 高,不過它沒有宏偉莊嚴的建築,也沒有令人仰望的氣勢,只見一個個外型像發泡膠但實質是石脂的箱子,一層層四平八穩地疊高起來,看來完成了貨運的工作,下一步就是被丟棄

Joao 有個中文名叫周奧

居住在南丫島的他,最喜歡觀察身邊的行為事物,對城市的廢棄物及交通系統最感興趣。今次的靈感,既來自這些被人廢棄,而又需要百萬年才可分解的物料,也來自柬埔寨的吳哥窟、埃及的吉薩等遠古陵墓,大抵在揶揄城市人此刻的過份虛耗,為進入死胡同的人類提出警示。

問周奧:「你希望別人看過作品後,會有什麼啓發嗎?」他答:「希望讓他們思考我們的文明應當拋棄什麼,應當敬畏什麼。」想起之前他在 Artinfo 中的訪問裡說:「The keyword to everything I'm doing is framing. It's calling people's attention to it。」當代藝術家的工作重點是為常態加工,喚起人對身邊問題的注意。這點,我認為周奧是做到了。

周奧去年在柏林 Lichtenberg Studio 任駐場藝術家,令他對自己的目標及方向更感明確。自2006年來香港,並以罕有的優等成續,完成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碩士學程(2006年-2008年) 後,周奧開始全職投入藝術工作。在香港藝術圈內,他是個較特殊的人物,除了能融入香港社會,還具有葡萄牙人的採索精神,足跡遍世界各地,加上積極地參與各項駐場計劃及展覽,均令周奧愈來愈受注目。他剛剛還入選了Sovereign Asia Art Prize 2015,有機會最後被選為得主。

藝術無分國界,韓國畫廊介紹美國藝術家,香港本地畫廊推薦中國內地藝術家。但在眾多Encounter作品中,只有周奧的 《陵墓》可被視為香港本土藝術家的出品,定義不在藝術家是否在港出生,而在於作品脈膊是否與香港相連。令人欣喜的,是《陵墓》取材自香港本土,卻又反映同類型大都市的面猊,同時採討人類古今面對的存亡問題,絕對可稱得上是一件具國際視野的作品。

想看周奧的作品,可到Hall 3, E17。

Art Basel HK 2015 公開展覽日期 

3月15日(星期日) 1pm - 8pm
3月16日(星期一) 12pm - 8pm
3月17日(星期二) 12pm - 5p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