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森伯格1985年在ROCI之旅訪問西藏。 Photo by Thomas Buehler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
中國美術館吸引30萬觀眾
今明年全球各地,將都陸續刮起了美國現代藝術大師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熱潮,他在北京的回顧展尤其矚目,皆因他30年前到訪影響深遠。位於798藝術區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 將舉行為期兩個半月的「勞森伯格在中國」展覽 (6月12日至8月21日),為那一代的藝術家燃點起更多昔年回憶。
勞森伯格1958年攝於畫作前。 Photo by Jasper Johns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
1985年《勞森伯格作品國際巡迴展》場刊封面 |
據說經過六年籌備,1985年51歲的勞森伯格以自費和私人文化交流形式到訪北京及拉蕯,11月18日於中國美術館的《勞森伯格作品國際巡迴展》為期22天,轟動了整個藝壇。我曾看過當年展覽圖冊的作品目錄,共47件集成了油彩、照片、布料、動物標本的拼貼,全都是創作巔峰時期的經典作品,當年文化封閉,藝術家和美術學生只能靠傳閱畫冊中細小模糊的圖片看作品,如久旱逢甘露,展覽吸引了全國藝術家紛紛風湧前來觀摩,難怪入場人次共計超逾30萬。
據說一位浙江美術學院的老師,把整班準畢業生從杭州帶到北京看展,逗留整整一個月研習大師作品。有藝術家談及當年看過了這展覽後,衝擊太大,也有不想再繪畫了,慨嘆怎樣畫也比不上這位大師。(註)
當然,更多積極的藝術家深受影響,如黃永砅的小轉盤概念性作品、張培力的達達主義手套繪畫、顧雄的默劇行為表演...
勞森伯格早於1982年到訪安徽省以宣紙著名的涇縣,參觀宣紙廠的手工造紙工藝,可見他對搜索新塑材充滿熱忱,代表作是70套名為《七個字》的宣紙拼貼系列;接觸中國書畫捲軸,也促成了長100呎的照片作品《中國夏天的長廊》Chinese SummerHall (1984)。在選取塑材上,他的油彩幾乎可以塗抹在任何物料、布料或立體物料上,糢糊了雕塑、裝置與繪畫的界線。他亦提倡藝術與生活需緊扣相連,巡迴展中早期作品《姓名縮寫》Monogram (1955-1959) 由羊頭標本、車軚、鞋底、網球、警察圍欄等生活中廢棄的「現成物」(Found Objects) 組成,滲透歷史回憶與個人奇想。
勞森伯格與中國的接觸,深深體會了文化交流的意義,即使其時很多中國藝術家,並不全然看懂勞森伯格的作品,因為表面看似「無厘頭」,然卻蘊含隱喻, 正如羊隱藏著對性的慾望,另一巡迴展作品《峽谷》Canyon (1959) ,取材自兒子的生活照片,加上飛鷹標本置於油畫拼貼中,隱含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宙斯,化作老鷹擒走貌美少年加尼米德之故事(Zeus abducting Ganymede)。希臘神話為西方文化骨幹,中國人未必能立即解讀。
勞森伯格於1990年創立了「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個人基金會,為其身故後持續培植藝術家和藝評人,同時管理藝術家珍貴作品。現於中環佩斯畫廊展出之五幅作品,乃70末至90年代初之絲網印刷圖像與油畫集成創作。最早的一件作品是七十年代末期「Slide」系列的《Forged Gift》(1979),混合布料、攝影、印刷等媒介,標誌從表演媒體回歸繪畫的階段性作品;《Canine E Cane》 (1987)屬於1986至93年「發光」系列(Shiner series) 期間作品,以另類方式記錄了ROCI 計劃身處委內瑞拉時的影像,鋁片上左右兩邊分別是絲印的拳師狗及個人半身剪影,上端再加上閃亮鋼片。
隨北京之後、2016年12月英國倫敦Tate Modern 又將展出勞森伯格20年來最大型回顧展,接著又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及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 (SFMOMA)分別展出。作為觀眾,興奮期待之餘,可會思索一下:我們對藝術大師的回顧,該不單純在追憶,或為買賣市場締造新價,而在乎為年輕藝術家提供新靈感。
註:Thomas J. Berghuis, Performance Art in China, Timezone 8 Hong Kong, 2006, P. 54& P.88
展覽:
Robert Rauschenberg 羅伯特勞森伯格
《七個字之個人》1982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
1982年訪安徽尋宣紙
勞森伯格早於1982年到訪安徽省以宣紙著名的涇縣,參觀宣紙廠的手工造紙工藝,可見他對搜索新塑材充滿熱忱,代表作是70套名為《七個字》的宣紙拼貼系列;接觸中國書畫捲軸,也促成了長100呎的照片作品《中國夏天的長廊》Chinese SummerHall (1984)。在選取塑材上,他的油彩幾乎可以塗抹在任何物料、布料或立體物料上,糢糊了雕塑、裝置與繪畫的界線。他亦提倡藝術與生活需緊扣相連,巡迴展中早期作品《姓名縮寫》Monogram (1955-1959) 由羊頭標本、車軚、鞋底、網球、警察圍欄等生活中廢棄的「現成物」(Found Objects) 組成,滲透歷史回憶與個人奇想。
《姓名縮寫》1985-1989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
勞森伯格與中國的接觸,深深體會了文化交流的意義,即使其時很多中國藝術家,並不全然看懂勞森伯格的作品,因為表面看似「無厘頭」,然卻蘊含隱喻, 正如羊隱藏著對性的慾望,另一巡迴展作品《峽谷》Canyon (1959) ,取材自兒子的生活照片,加上飛鷹標本置於油畫拼貼中,隱含希臘神話中眾神之王宙斯,化作老鷹擒走貌美少年加尼米德之故事(Zeus abducting Ganymede)。希臘神話為西方文化骨幹,中國人未必能立即解讀。
《峽谷》1959 (Museum of Modern Art)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
論及藝術成就,勞森伯格可說畢生都在創新及實驗。在1954年,他便開始構思這些揉合生活體驗痕跡的 "Combines" (1954-1965) 集成作品。1948年到訪以繪畫著名的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師隨德國Bauhaus 學派的 Josef Albers,又與John Cage 等為友,對於紐約畫派 New York School 純粹情感宣洩及即興的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 提出質疑。1964年勞森伯格取得威尼斯雙年展的「大奨」,甚具象徵性,標誌20世紀下半葉的當代藝術基地,已從歐洲巴黎轉移至美國,也為接下來的美國Pop Art 開啓了大門。
雖說五、六十年代是勞森伯格藝術創作的高峰期,但這位出生於德薩斯州南部的「鄉下仔」經常意念多多,七十年代投入行為藝術及表演,八十年代又欲透過藝術交流,帶出和平訊息,「勞森伯格海外文化交流」(1984-1991),簡稱ROCI 計劃的展覽項目,除了往中國,他還去了委內瑞拉、馬來西亞、墨西哥、智利、日本、古巴、蘇聯和德國等九個國家,觀察當地生活,並以藝術行動體現了社會實踐的信念。
《Forged Gift》1979 |
勞森伯格於1990年創立了「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個人基金會,為其身故後持續培植藝術家和藝評人,同時管理藝術家珍貴作品。現於中環佩斯畫廊展出之五幅作品,乃70末至90年代初之絲網印刷圖像與油畫集成創作。最早的一件作品是七十年代末期「Slide」系列的《Forged Gift》(1979),混合布料、攝影、印刷等媒介,標誌從表演媒體回歸繪畫的階段性作品;《Canine E Cane》 (1987)屬於1986至93年「發光」系列(Shiner series) 期間作品,以另類方式記錄了ROCI 計劃身處委內瑞拉時的影像,鋁片上左右兩邊分別是絲印的拳師狗及個人半身剪影,上端再加上閃亮鋼片。
香港佩斯畫廊「Robert Rauschenberg 勞森伯格」展。 Courtesy Pace Hong Kong. |
隨北京之後、2016年12月英國倫敦Tate Modern 又將展出勞森伯格20年來最大型回顧展,接著又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及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 (SFMOMA)分別展出。作為觀眾,興奮期待之餘,可會思索一下:我們對藝術大師的回顧,該不單純在追憶,或為買賣市場締造新價,而在乎為年輕藝術家提供新靈感。
註:Thomas J. Berghuis, Performance Art in China, Timezone 8 Hong Kong, 2006, P. 54& P.88
展覽:
Robert Rauschenberg 羅伯特勞森伯格
地點:
Pace Hong Kong 佩斯畫廊
Pace Hong Kong 佩斯畫廊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30號娛樂行15樓C
日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