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Meet the Artists (Art Central 篇)提到英國藝術家Nicole Wassall,她原是讀腦神經科 (Neuroscience) ,研究過夢境和腦袋思維,最愛挑戰及訓練人類「未用盡的腦袋」,這類 Conceptual 藝術家,都擅長將意念用不同媒介來處理及呈現 — 裝置、攝影、繪畫、短片、行為表演 — 似乎無所不能。緣份所至,今年 Art Basel 所碰上的藝術家恰巧也有些是 Conceptual 藝術家,觀賞時需多動腦筋。
藝術家真人Show: 活人雕塑
藝術家仰卧著並非「扮死屍」,其實在等待觀者提問。 |
全名為 Lilibeth Cuenca Rasmussen 的藝術家,橫躺在長形三角尖頂木櫃內,稱此為Meet the artist 確有啼笑皆非之感。在展區,還擺放了使用「大姆指」壓印出來的畫作、火山灰人腳、雞毛人形雕塑,加上她自己的「活人雕塑」,素材雖取之於大自然,卻又如此詭異。
自稱為「變色龍」的行為藝術家 Lilibeth 是混血兒(丹麥和菲律賓),八歲移居丹麥後卻感疏離,源於對個人身份的質疑,作品常從女性角度探討文化、宗教、人際關係及性別等議題,這些作品是否進一步在思索人類未來的身份危機?看來要請她站起來談談。
「活人雕塑」與「假人雕塑」互相凝視。 |
Wolfgang Tillmans 對香港有 Feel
Wolfgang 與相中人合照,距拍攝之時相隔25年 |
「巨星級」德國攝影藝術家 Wolfgang Tillmans 個展,與Art Basel 差不多同期開幕, 在卓納畫廊 (David Zwirner) 其個展開幕那天,除了我及一眾粉絲想 Meet the artist 外,還有一位前電視台女記者(面善卻說不出名字!)專程到來與藝術家見面,原來她正是該幀《香港電視記者》1993 的真人,當時女記者正在採訪傳統街市的豬肉店。闊別四分一世紀之後的合照,又成經典一幕。
《香港電視記者》 1993 |
Wolfgang 是少數以香港作為題材的國際級攝影藝術家,他於1993年拍攝的作品除了《香港電視記者》,還有《香港機場》、《香港街上的菲律賓女人》等。香港桃花依舊,人面是否全非?2018年他腳踏深圳及香港,又捕捉了另一些此地獨有的畫面 — 街頭群眾、靜物、地產鋪外牆、深港海岸兩地邊界等 — 呈現對香港的情懷。(以上提及的作品,均於香港個展展出。)
笑笑談談,真情流露。 |
畫廊:David Zwirner 藝術家網址 (按此)
https://www.davidzwirner.com/artists/wolfgang-tillmans
Morgan Wong 談《一寸光陰一寸金》
香港藝術家 Morgan Wong |
「時間」這東西,是概念藝術家 Morgan Wong(黃榮法) 過去十年經常反覆思考、研究及演繹的課題 :為何「時間」總是如此奧妙?開心時刻倍覺快?無聊時又特別慢?在今次的裝置,他嘗試將抽象的時間觀念「物質化」地理解,中國人的一句老生常談 :「一寸光陰一寸金」(An Inch of Time; An Inch of Gold) 亦啓發了創作靈感。
錶面上澆注了薄薄的混凝土。 |
http://apluscontemporary.org
Pors & Rao - 高科技感應藝術
Aparna Rao身後的幾何黑板藏感應器,
藝術組合Aparna Rao (印度)和 Pors ( 丹麥)利用科技程式和感應器,增加作品的趣味及互動性。展出的多件裝置,會因應周邊人類的動作及情緒,作出「出其不意」的反應,感染到開心、怕羞、驚恐等情緒。看觀者的反應,也頗過癮,足見互動藝術是大趨勢。數年前已開始留意 Aparna Rao 的 TEDTalk,今次見面有如遇著故友。
畫廊:GallerySke 藝術家網址 (按此)
http://www.galleryske.com/PorsAndRao/index.html
陸平原 - 《看!我是畢加索》
陸平原出生於浙江,現居上海
作品仿如「再世」畢加索。
畫廊:沒頂畫廊 藝術家網址 (按此)
http://www.madeingallery.com/zh-hans/node/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