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0 February 2020

蛙王訪談 (下):紐約歲月,風起雲湧


蛙王郭孟浩家中珍藏在紐約的點滴。

蛙王 (郭孟浩) 是性情中人,從童年百厭往事談到游藝紐約,由於沒有居留權及工作證,生活艱苦,說著說著,他拿出了 一堆屬於紐約的舊門匙出來—門匙放在一個封塵的罐頭罌裡,碰撞時發出釘釘的撞擊聲。



蛙王珍藏舊紐約舊門匙 ~四十年歷史,持續生生不息地氧化。

原來在198184年,他在紐約曼克頓小意大利區 (Little Italy) 做「Super」,即Superintendent(看更),替人看管四棟舊樓的出租及管理維修,這些門匙代表了那段在紐約打滾的歲月回憶。


蛙~蛙王     ASArt Serene

蛙:「那裡龍蛇混雜,充斥毒販賭場,舊樓有好多鍋爐房、地庫、前後門,門匙特別多 有時全幢樓燒「灰士」,需到地庫去處理,那裡像地獄般可怕。


AS:這個罐頭罌及這些門匙,經過時間的洗禮,氧化及變色,有著生活的痕跡,也就是最好的作品。

你當時拿學生簽證身份,於紐約學生聯盟(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讀書,不能正式打工,維生有難處。 回到事源,你為何會到紐約?作為一個來自香港的藝術家如何生存?

蛙:八十年代,紐約是世界藝壇的首都 (Capital of Art) ,作為藝術界必須要到雲集最精銳藝術家的地方。1978年,我隨費明杰(Ming Fay)(註1)到紐約拜訪謝德慶的工作室。費明杰是第一批到紐約的香港留學生,也是「香港幫」的龍頭大哥,我赴紐約受他的感染很大 。那次去紐約之前,先出席多倫多出席國際雕塑會議,在CN Tower進行了「膠袋行為藝術」,要去紐約的決心變得更強了。


Frog King Visiting Hsieh Tehching's Studio 
@ 2016 Asia Art Archive (蛙王於1978年隨費明杰探訪謝德慶工作室)


AS: 在你當「看更」差不多同一時期,你又獨力開始了Kwok Gallery?

蛙:我在紐約讀書時,好些同學做一本正經的陶瓷,我把膠袋吊在天花,教授反而覺得更好。 在那時興起了搞Kwok Gallery的念頭 ,叫同學們來一起玩。畫廊由19822月開幕,直至 1984年,地點在Mott Street 229號,位於曼克頓蘇豪區 (SoHo) 與東村 (East Village) 之間。

畫廊不以賺錢為目標,只讓個人或團體有一個實驗及表演的場地。當時紐約有不少類似的實驗藝術空間,例如Fun GalleryGracie Mansion Gallery等,充滿文化、藝術交流的氣息。




KWOK, Mangho. Installation Presented Outside Kwok Gallery. The United States 1983 @ 2016 Asia Art Archive (蛙王郭氏畫廊門外裝置)

AS: 你和其他社區藝術家時有互動,例如1983年與Arleen Schloss 合作Bag-Nite (膠袋晚上),你在街頭作膠袋及書法表演,地點之一是Storefront for Art and Architecture (註2),那裡至今仍是重要的獨立藝術空間;另外亦參加了Gracie Mansion Gallery 展覽《The Famous Show》,吊懸在天花的膠袋裝置,引起不少人的注目。

蛙:我不是Andy Warhol Basquiat這些上流社會的藝術家,可以賺大錢。由於沒有工作證及居留權,生活艱苦,做過酒樓廚房,曾經在街邊擺檔寫大字,只為賺取一至兩元美金開飯。

八十年代初沒有多少搞藝術的東方人,西方都有一點看不起我們。因為畫廊是屬於我的,所以自由度很大,作一些實驗藝術,也是我們「香港幫」一起交流的聚腳點。

Kwok Gallery. The United States 1983 @ 2016 Asia Art Archive (蛙王郭氏畫廊室內)

AS: 你和數位大部分由香港來的藝術家又組成了名為Epoxy Art Group的結盟組合。據悉2018年紐約一個展覽 Art Across Archives ,研究Epoxy Art Group 在紐約八九十年代扮演的角色,可見你們都是紐約藝術界重要一員。


蛙:Epoxy Art Group 的發起人就是費明杰和李秉罡 Bing Lee)。 費明杰與我亦師亦友,1968年在葛師時已經認識他。他做的是概念式的雕塑,雖不做行為藝術,但對我的作品瞭解及欣賞,初到紐約時曾做過他的助手,製作大型的水果雕塑。(註3


AS費明杰曾經如此分析你:「 他的藝術靈感來自中國水墨畫、達達主義、六十年代的即興偶發表演,七十年代的塗鴉藝術、街頭表演、馬路路標、唐人街商店的門面,以及中國書法示範  。」(註4)我認為他把你作品中融匯的紐約元素評論得最貼切。你認為 Epoxy 最重要的作品有那些?

蛙:Epoxy重要代表作是《Works on Wall(1983) Pink works(1984),也在Kwok Gallery 舉行。

Pink works》是一個晚上舉行的三小時表演,集燈光裝置、音樂表演,有八位藝術家參與構思與展出,我們將窄長的畫廊空間佈置成粉紅色,嘗試將香港貧民窟與紐約下城區作比較。 音樂上加入作曲家 Andrew Culver 現場演奏, 他是Fluxist 大師John Cage的助手,令我們的表演注入隨機靈感。而《Works on Wall》壁上創作裝置,展出六位Epoxy藝術家各自的風格及意念(5)由於Kwok Gallery做主場,我們畫什麼,做什麼也有很大彈性。

Epoxy. Works on Wall (Partial). The United States, 1983. Paper cutouts, plastic bags, and other found objects @ 2016 Asia Art Archive (蛙王的壁上創作以剪紙、膠袋及現成物作素材)

KWOK, Mangho. Self-spinning. The United States 1983. Performance @2016 Asia Art Archive (蛙王郭孟浩於Works on Wall開幕時作即興現場自轉表演)

ASEpoxy Art Group 另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否在New Museum The Art Mall之Calligraphy Shop — 擺檔寫書法?展期長達個多月 (1992515日至628) 


蛙:New Museum 當時策劃了一個名為The Art Mall: A Social Space(註6)的展覽,邀請藝術家們呈交提案,策展人在眾多提案書中選擇了我的Calligraphy Shop概念 ,我便以此代表Epoxy Art Group,期間朝十晚六,我為到場觀眾用筆墨寫大字,替他們將英文名字或一些心中意念,寫成中文,共寫了超過600張。2018年在香港的巴塞爾展我重新再次做出這個概念。



KWOK, Mangho. The Art Mall. The United States 1983 @ 2016 Asia Art Archive (蛙王攝於The Art Mall)

另外,是次Art Mall 奇遇是認識了一位意大利收藏家Dr. Joseph Ferrara – 他曾在美國海軍部任翻譯 。他常說:You are Chinese Picasso(你是中國的畢加索)雖然我最多只有三位太太(現時的第三位太太是於1995光州雙年展認識的韓藉藝術家趙顯才Cho Hyun Jae),沒比得上畢加索呀。此後幾年他每個月會跟我吃一頓午飯,每次取走我十件作品,當時工作室的租金約八百至一千美元,他的慷慨讓我可支付工作室的租金,專心發展其他創作。


AS 遇上投緣的藝術贊助人,確實難得。那時藝術家之間好像也有互相幫忙的文化。日本藝術家土屋豐幸(Toyo Tsuchiya )初到紐約,曾借宿於郭氏畫廊半年,你倆因而成為摯友。剛才也提到的台灣行為藝術大師謝德慶,在做破格的一年行為藝術時,也得友人幫忙送飯等。

蛙:我在1978年我已認識謝德慶,他於七十年代到紐約,較我早數年。198182年,他在實踐《一年行為表演1981-1982》藝術作品 (註7) ,訂下一個嚴謹的制約,把自己放逐在紐約街頭,限制進入市內任何建築物裡,包括銀行及商店,那時我常義務幫他處理一些日常事情,因 郭氏畫廊」正位處路邊,當他路過時,我會替他處理一些骯衣物。

AS 著名策展人鄭道錬籌策的「太平天國」四人群展(2012-2014)(註8,靈感也源於你和謝德慶的交誼。 同樣是行為藝術家,可否談談與謝德慶之間的互動?

蛙:謝德慶有一個這樣的作品一年行為表演1980-81:打卡》—他規定自己每個整點在打卡鐘(Punch Clock)上打卡一次,為期一年,每小時一次,每一天共24次 ,打卡後他用搖控器以16釐米攝影機自拍一張定格照片。

話說那陣子我已經搬到紐約,謝德慶會預先把表演的 Open day日子公告,大批觀眾擠在他的工作室門外守候,鬧鐘嘟嘟聲響鬧了,謝半睡半醒地出來開門、打卡、自拍,其後他將定格照輯錄成六分鐘顯示一整年的影片,我看著他穿著受刑人制服,樣貌由平頭裝到凌亂長髮,震撼性很大,啟發了我視「時間」為藝術素材,孕育了「一秒表演」(One Second Performance)  「一秒鐘的身體裝置」(One Second Body Installation) 等這些藝術概念。


蛙王展示 1981年的人體行為藝術裝置。


AS: 啊,原來有這樣的親身體驗。謝德慶用「時延」(Long duration) 方式,展現藝術與生活同
步,用自己的時間造成作品; 你也於八十年代開始了青蛙概念,演繹出偶發行為作品「蛙賓臨」(Frog Bun Lum - Frog Happenings),讓觀眾參與其中,與謝德慶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實踐 了。

蛙:藝術家要尋找不同的方向。好似謝德慶做的,我們都不會再幹類似的藝術。如果有人做塗鴉,其他人要做塗鴉雕塑了。我們那一輩都有這種性格。

AS: 除了建立了人體裝置藝術,讓蛙王造型成了一個獨特的Art Form,數十年來,你常以最卑微簡單的素材,包括紙筆墨來做藝術,聽説紐約時,你會半夜四時起床去執垃圾

蛙:是的,我不用帶什麼素材,徒手就可以做藝術,往全世界那裡去也一樣。什麼貨櫃及保險費,全不需要。我會去到現場捕捉一剎那的機緣巧合,見到廢棄的英泥躉成了裝置物的支架,不費成本。


蛙王最新「打窿」作品。


這一陣子,我在做這樣的作品:一張A4紙上寫字,寫完摺埋便「打窿」(打孔)。我白天寫字,午夜「打窿」,每晚睡四小時。A4紙與「打窿機」 只是很單純的材料,我以A4紙作為佈局。作為藝術家,我的哲學是:我不怕你,我什麼東西都做得到。

我認為「打窿」顯露藝術家個性,融合繪畫、Graphic Design —  窿有大有細,有即興與感性成份,有著人偶然顯露的痕跡。簡便素材,讓人有富足的感受。寫字我也反對墨守成規、那些「蠶頭燕尾」的格局不是我的風格。現在人雖然年紀大了,但人累腦不累,仍具旺盛的生產力,大量製作,朝著九百萬作品數量的目標進發。


蛙王最新「打窿」作品。



AS: 這作品令我想起馬蒂斯Henri Matisse)八十歲時以剪紙與校剪做經典拼貼名作 The Cut-Outs ,體力不繼沒有阻止一個藝術生命持續創作。

早於八十年代的紐約,你已開始以4A紙做行為藝術。你會邀請觀眾參與把紙撕成小塊,拋高然後讓紙散在腳下,可有什麼含意?

蛙:那象徵Bad Boy、尋求Breakthrough,逃離制度,你控制不了我這個行為,我也控制不了紙張如何散落。結果是隨緣。

後記: 很多資深作者及策展人均曾替蛙王作專訪,本文只回顧了蛙王小量作品,尚有排山倒海之創作項目,未暇細問考證。訪談後輯錄成文,作為此一階段的回顧,聊表小妹對前衞行為藝術大師蛙王的敬意。按閱上一章:白飯一碗,風景一碟。


參考:
註1: 著名雕塑藝術家費明杰1943年出生於香港,1961年赴美讀書,回港後曾於葛量洪師範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及理工學院等任教,現居於紐約,藝術家網址:https://www.mingfay.com/
註2: Arleen Schloss 文章, 郭孟浩 ()游藝三十年  一九六七至一九九七  1997  P. 67
註3展覽名Art Across Archives: Postcards from China Town Epoxy Art Group.詳情:https://chashama.org/event/art-across-archives-postcards-from-chinatown/
The Epoxy Art Group 始創於年1982, 六位骨幹成員為蛙王郭孟浩、費明杰 (b. 1943)、李秉罡(b. 1948)、關晃 (1934 -2008)、鍾耕略 (b. 1947) 及陳應林(b. 1975;另廖潔蓮 、包陪麗( b. 1950)、Andrew Culver (b. 1953) 等則不時加入。
註4: 費明杰文章, 郭孟浩 ()游藝三十年  一九六七至一九九七  1997  P.11
註5:  Asian American Arts Centre 提及Epoxy作品Works On Wall http://artasiamerica.org//documents/2060
註6 紐約新美術館展覽資料庫提及此展及參加藝術家名單 https://archive.newmuseum.org/exhibitions/217
註7:  台灣出生的謝德慶於1978年至1999年間,曾作創作了五件「一年行為表演」和一個「十三年計畫」。蛙王談到義務相助之作品是其第三件紐約作品《一年行為表演1981-1982外》
註8: 展覽全名為「太平天國──可能的歷史的交匯:藝術家──艾未未、謝德慶、蛙王郭孟浩、黃馬鼎」(2012至2014年期間於香港 Parasite 藝術空間首先展出,後巡迴至於伊斯坦堡SALT、新加坡國立大學美術館及紐約e-flux);韓藉的鄭道鍊2013年加入M+,現為副總監及總策展人。
註9: 亞洲文獻Asia Art Archive 設有蛙王郭孟浩之Kwok Mangho Frog King Archive ,圖文檔案可參看:https://aaa.org.hk/en/collection/search/archive/kwok-mangho-frog-king-archiv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