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球知名的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 設計的M+ 以倒置的「T」型屹立維港,混凝土結構以典雅陶瓦覆蓋,大樓的LED外牆晚間發放跳耀的動畫訊息,色彩媲美璀璨星光。M+開幕即風華正茂,更重要是源於2012年起建立、如今數量逾八千五百多件的豐富藏品(當中希克藏品佔1510件)。小妹繼續從六大展覽中挑選Top 10 值得細意欣賞的冷門亮點,以示對開幕展的回應,上篇已作介紹,本篇續談其餘五組。(按此看開幕展精華短片)。
Top Six
山崎鶴子《作品》1967 Vs 池城良&元物《聲形地境:香港》2021
山崎鶴子《作品》1967 乙烯基漆布本 尺寸連框: 211 × 158 × 4.9 厘米 |
池城良&元物《聲形地境:香港》2021 按立體模型的顏色、形狀和構圖佈局,配上不同的現場收音片段。 |
這是觀賞活躍於五十年前的具體派 — 日本二戰後首個誕生的前瞻性藝術團體 — 與當代香港的對話。兩件作品相距五十四年,前者為源起,後者為回應。
身為具體派始創成員及中堅份子,山崎鶴子(Yamazaki Tsuruko, 1925-2019)最擅長在反光及金屬材料上添加合成顏料,化合物的最終氧化,能產生洋紅色和大地色調的絢麗色彩,展覽中的《錫罐》(1955) 為代表作。
同時展出的《作品》(1969) 是山崎鶴子在畫布上的創作,表現出具體派在抽象表現主義風格上力求進步,她將幾何圖案、條紋及幼線重疊、交錯,色彩上亦營造出相互碰撞及搏鬥的感覺,兼具視覺美感和張力。
現駐港的日本聲音藝術家池城良(Ryo Ikeshiro),受「具體派」跨媒介創新精神啟發而創作《聲形地境:香港》。他挪用山崎鶴子這幅斑爛奪目的抽象創作,製成平面擺放的3D 打印地形浮雕,參與者將手移放在不同圖形或位置,可感覺環繞香港特色景點的聲音。
1956年《具體藝術宣言》中曾揚言,成功的作品「透露了物質的吶喊」,這作品將圖像和觸覺轉化到聲音,亦延展了山崎鶴子作品的概念,通過視覺、聽覺創造多重感官體驗,值得觀者細細品味。
(位置:南展廳 225)
Top Seven
張洹《為無名山增高一米》1995 攝影、行為展演 希克藏品
張洹《為無名山增高一米》1995 彩色照片 圖像尺寸(目測): 69 × 102.8 厘米 |
1995年五月初夏某一天在北京完成製作,四年之後1999年被邀參展威尼斯雙年展,讓國際藝評人讚嘆的,就是這幀記錄那趟狂野行為藝術的攝影作品。著名策展人栗憲庭說:「中國的行為藝術走向國際,為世界藝術界所關注,始於東村。」揭開中國行為藝術序幕的,正是此作品。
1989年六四之後,前衞藝術經歷低潮,直至93年中,位於北京朝陽區長城飯店東側的農村,因圓明園畫家村的人滿之患,開始熱鬧起來,好些藉藉無名的年輕藝術家至此聚居,試圖探索前衞藝術表達的可能性,以自虐式裸體行為藝術揚名的張洹,正是「北京東村」的代表藝術家。
參加是次群體展演的東村男女藝術家共十人,主要人物是張洹、蒼鑫、左小祖咒、馬六明等,概念上有集體構思的成分。他們來到北京近郊的妙峰山,全部赤身露體,如疊羅漢般一個疊一個,最重的俯臥在底下,最輕的在上面,最後疊成一座小山丘,量度之下高度約為一米,人體像與天地融合,在短暫的剎那改變了大自然的面貌,反映在蒼茫天地個人能力有限,每每徒勞無功,然亦無改不卑不亢的精神。
對於照片呈現男女裸體,不少觀眾大喊意識不良,好些家長隨即替小孩掩眼。想不到今天觀者的嘩然,竟然與九十年代何其相似,同樣感到離經叛道,吾不欲觀之。「身體」無疑是最直接的藝術語言,或許我們該放下成見,欣賞藝術家敢於以顛覆性手法去挑戰建制的勇氣。
(位置:希克展廳 206)
Top Eight
約翰基治《不想談論任何有關馬塞爾的事》— 塑膠玻璃板印圖 1969
作品造型上受《易經》八卦的基本概念所啟發。 |
約翰基治《不想談論任何有關馬塞爾的事─ 塑膠玻璃板印圖二》 整體尺寸: 37 × 61 × 36.5 厘米 (Photo courtesy of Mplus) |
著名美國前衛藝術家約翰基治(John Cage, 1912-1992) 是「博物館之夢」展覽中呈現的四位概念大師之一(其餘是馬塞爾杜尚、小野洋子、白南準)。基治最眾所周知的身分是作曲家,這件作品則是他早期的平面設計,靈感呈現「易經」之影響,極堪細味。
在杜尚身故後的一年,他完成了這件貌似墓碑的悼念作品 — 「塑膠玻璃板印圖」— 包括共64塊由八座、每座均由八幅嵌在一起的「塑膠玻璃板」組合而成,反映造型上受《易經》八卦的基本概念所啟發;每幅塑膠玻璃板上,顯現出從字典隨機抽選的數字、文字和圖像碎片,目的是讓銘文不預設任何特定含意,讓創作結果保留不可知性。他還借用了Jasper Johns 在杜尚逝世當時所說的一句話:「I don’t want to say anything about Marcel.」(關於馬塞爾我無話想說)為作品命名,委婉幽默地向杜尚致敬。
(位置:合院展廳 228)
Top Nine
王度《紙上談兵》1999 裝置 希克藏品
王度《紙上談兵》1999 著色石膏、塑膠及紙 尺寸可變 |
這個大型裝置帶我們重回1998年「科索沃戰事」的舞台。戰場之組成除了坦克、軍艦,戰機等塑膠小玩具,還有排山倒海、砌成戰壕的報章雜誌,令這場戰事增添兒嬉與荒誕感;事實上,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之空軍介入,促使勝負迅速定斷,含有大量阿爾巴尼亞族裔的科索沃,很快成功地脫離塞爾維亞而獨立。當時兩大政治陣營巨頭 –-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與美國總統克林頓 – 正幕後主宰著小國存亡的命運。他倆的半身像屹立於在戰場上,儼然發施號令,甚具諷刺意味。
王度 (b. 1952) 於1990年移居法國巴黎,是當代少數積極批判文化、社會、政治及歷史事件的藝術家。在《紙上談兵》創作期間,他蒐集大量從大眾傳媒得來的報章雜誌及時事分析,發現西歐與南斯拉夫的傳媒報導大不相同— 前者集中報導逃離科索沃之阿爾巴尼亞難民,後者則集中於科索沃被轟炸的場景,因動機迴異而呈現不同的「真相」,對他帶來極大衝擊。
二千年後世界進入全球化的網絡年代,來自各地的傳媒資訊以數碼模式湧現,已不復多見堆積如山的報刊,然而較諸千禧之前,資訊更見難辨真假,這件作品,讓我們透過走進不同角度,好好審視撲朔迷離的現實面貌。
(位置:西展廳別廳)
Top Ten
黃楚喬 《大選美 》約1997年 彩色照片
黃楚喬 《大選美 》約1997年 彩色照片 圖像尺寸: 118.4 × 87.7 厘米 |
這是一幀關於政權移交、隱喻香港九七回歸的作品 -- 來自攝影師黃楚喬(Holly Lee b. 1953) 之「Hollian Thesaurus」一系列創造於九七前後的數碼合成攝影作品。肖像中的女士,是香港小姐冠軍與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的合體,背景置入郎世寧(Giuseppe Catiglione 1688-1766)所繪的《乾隆觀馬術圖》摹本,再添加細致裂紋,修飾成一幅仿如十五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肖像油畫。
自幼習畫的郎世寧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由意大利本欲來華傳教,後成為清廷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器重的宮廷畫家,他將西方透視質感畫法融入於追求平面的中國畫裡,象徵中西美學之相互交匯與磨合。
黃楚喬於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與丈夫李家昇開設攝影工作室,同為概念攝影藝術的先行者。一反背景簡約的肖像拍攝風格,黃氏此系列意像豐富,含意深邃,喻意重重,相信欲特別為九七這個歷史時代留下印記。《大選美》凸顯香港中西融合的流行文化之都美譽,又以一絲不苟的英女皇造型象徵告別英殖時代,東方臉上之莞爾一笑,宛如達文西的蒙娜麗莎般引人入勝; 整體的處理又模仿一張陳年舊照,激起思考歷史與未來的聯想。
年輕的一代,若然忽略了這九十年代著名攝影大師,這幀別具心思的作品,相信是一個有趣的起點。
(位置:地下大堂展廳 10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